《中国精神读本》——李银生(北京东方慧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有我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一下晚清鸦片战争前后,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具有争议的李鸿章,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人的骨气和中国精神。
林则徐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尽头就是天,海天相连,大海以天际作为岸,当他登上高山的时候他就是最高峰。表达一种想要征服一切的豪情壮志。
为官初期林则徐又立下“经国救世”治理国家,济助世人的志向。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先后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林则徐自奉清廉,办事公正认真负责,讲求实际,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治绩卓著。早在为官初期的1823年江苏巡抚任上,就下令江苏禁烟。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两三代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可谓多么有远见、多么有先见之明。
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都具有启发作用。
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康乾盛世,从乾隆末年就逐渐的衰退和没落。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一边是封建社会的没落,一边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不断发展壮大,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丑陋的英国资产阶级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和鸦片贩子带去了惊人的暴利。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国内发生严重的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林则徐写下了“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这一凄美诗句。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影响到清政府的统治,于是道光皇帝决心严禁鸦片。
放眼全国万里疆土,道光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明白禁烟一事牵连甚广,从朝中权贵大臣到地方官商,包括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都牵涉其中,明知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他并没有退却,推辞,大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豪情,并留下名句:“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意思是死生由命,成败在天,若是有利于国家社稷,怎敢因为个人的荣辱而不竭尽全力,表现了置生死于不顾的凛然气概。原知此役乃赴汤蹈火,林则徐则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面对广东沿海鸦片烟贩猖狂走私的实际情况,他意识到仅仅是严禁吸食,早已无法禁绝鸦片,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着重遏制鸦片的输入,查禁走私。在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先是调查鸦片走私贸易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限令外国鸦片商贩缴出烟土进行集结,并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林则徐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禁烟后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一路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道光皇帝惊慌失措,虽然林则徐发出四件奏折,其中包括中国精神读本中的《密臣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并留下“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这一名言,林则徐坚持禁烟主张,力驳“禁烟召战论”并大谈制船造炮建海防的重要性,但清廷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
林则徐虽抗英硝烟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贬至新疆伊犁。在前往伊犁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不公抱不平,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写下中国精神读本中的另外一篇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并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句话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可见林则徐一心一意热爱祖国,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不畏权贵,自强不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利益敢于直面皇帝,置祸福荣辱于度外的爱国主义精神。
后人评价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在中国,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缩影。是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是圣人,而且是万圣之圣。林则徐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为官数年,他廉洁、睿智、行为正直”。为人处事很讲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 这就是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
晚清这段中国精神,讲完民族英雄林则徐,我们不得不讲一下李鸿章,李鸿章因代表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被国人所误解。自古局外人,哪知局内人的艰苦,若求和,则背负卖国骂名,若求战,则背负战争之责。局外人与世无关,自然想要追求亲民,但当时是民众对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并不了解,而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开创洋务的李鸿章,对西方的军事深为了解,在深入了解后反而没有勇气与西方发动战争。被后人评为中国半个圣人的曾国藩是这样,李鸿章是这样,我们革命先驱孙中山也是这样。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丝毫不提明确反对外来侵略,只是后来经历过一些战争等事情,孙中山才逐渐认识到列强的本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