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阴雨
今晚的体验太奇妙了!
因一篇简书有朋友约我,让我帮帮她。她在微信留言:她孩子一年级,孩子畏难情绪很重。比如弹钢琴,比较简单的曲子还好。稍微难点,弹得不顺一点就要发半天脾气。做作业也是,比如英文读起来顺的还肯读。越是不熟的越不肯读。
雨天堵车,行驶近1.5小时来到她家。
到她家门口,我很早到了,怕打扰,等在车上。儿子告诉我到人家家里合适的提前时间以10分钟为宜。
19:20叩响她家门,老人家不清楚情况,就在这回,英带着她女儿回来。
我跟女孩打招呼,女孩没搭理我,还问她妈妈:“谁叫她来的?”
我跟着妈妈走上楼,孩子在找自己的课外作业。书房,客厅都是给人很乱的感觉。
趁着妈妈不在,我有主动搭讪,基本还是没正视我。有些受挫,心里早有准备,继续等待。
又说下楼弹琴,我也跟着下来,心里不晓得妈妈究竟要找我怎么谈,似乎没落脚的安静空间。
妈妈陪着女孩练习了几分钟琴,我以观察者身份默默看着,孩子对妈妈的威胁,无礼,傲慢。比如“我哪里弹错了,你自己不懂,那你弹给我看呢?”、“我哪里有跳音,还弹2遍,就不弹了!”、“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不要说话,你上去”(对着外婆吼)
我被惊到了,第一次遇见这么霸道无礼的女孩。不过我还是微笑地看着她,看她还玩什么花样,她也一直在看我,挑战我的极限吗?
妈妈终于停下来跟我聊,因为女孩希望妈妈陪着,在她看得到的地方。我们在餐桌,与客厅没有隔离,不宜在孩子面前谈论孩子,我就从她自己开始,其实朋友很早看到目前女儿和自己的相处模式就是她和母亲之间的模式,童年里没有太多交集,鲜有爱的流动,对母亲有怨恨,无法接纳母亲无休止的唠叨、言语的否定;强势控制等。
尽管很注意,隔“墙”有耳,女孩时不时上来干扰或是大声打断我们谈话。
一个小小的“好奇”让我们关系有了突破。
女孩来到二楼餐厅,在玩水印纹身,我充满好奇地说:“这个是什么,好特别啊!”她伸出手给我看,我又好奇问:“这是怎么弄上去的,好好看”
她走下楼拿了一个上来给我看,还丢给我一个,我谢她,又充满好奇地跟她请教:“怎么贴上去”
对曰:“有口水或是自来水。”
我毫无忌讳,就用口水摸在手上,继续请教:“就这样可以?”
她耐心教我:“这太干了。”
我趁机制造机会让女孩服务,“那我可以请你帮忙弄点水?”她应下来,主动找来一次性杯子倒了一杯水给我,用来印纹身贴。我都故意好奇地向她请教,满足她的成就感,最后印出一个苹果在手背上,我谢谢她送给我的。时不时嘉许她愿意为我倒水,送我贴纸,表现有礼的时候夸她有礼貌,孩子的身份认同需要的是身边的环境。接下来,她一个人安静在楼下,在小黑板上写数字。
妈妈惊讶可以有这样安静的时刻,而我只是做了接纳,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我第一都表达接纳的态度,因此刚开始的火药味少了,女孩变得很友好。我说:“当你女儿和外婆之间抗争时,你不是像个拉力绳那样努力拉开,而是像个瑜珈球,柔顺祖孙之间的能量拉扯,否则就像你之前体验到的内耗。”这让我想起一阶段时一个练习,当我们彼此抗拒的时候,就是力量的内耗,而且越抗拒越持续。
后来妈妈谈到对于自己情绪的处理,试图想停下来,并告知孩子,妈妈需要安静一下。可是孩子听不进去,继续在她身上拉扯。她不晓得孩子为啥要这样做?
我就跟她说:“那为什么不问问孩子呢?”
她一脸疑惑地问:“这怎么说出口,怎么问出来。”
我就替她问:“宝贝,我有个问题问你,可以?”
女孩玩着东西,抬头看着我,“等我10分钟。”
我刚说完“好啊”,妈妈就催孩子快点,她意识到有些不好意思耽误我时间吧!我立马打住:“没关系,说好了10分钟就守住承诺。”她转过身跟我澄清:“孩子没时间观念,她不知道10分钟有多久?”
我笑笑回答:“没关系,如果10分钟到了,我就提醒她10分钟到。如果她提前完成,那我就嘉许她提前完成。你想让孩子有时间观念,那首先作为父母要有,并去教会孩子。
临走前女孩唤妈妈到楼上,妈妈随便应了一句:“好的,马上来。”一边下楼我一边打住朋友对孩子的应付。
“既然要给孩子时间观念,你不妨这样说:好的,等我5分钟。”我起身告辞。妈妈要送我出门,我说“不必了,你答应孩子要马上去陪她,就去做到。”
我回顾一晚上的交谈,朋友从开始时她喉咙的堵,我体验到她很少和妈妈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面对妈妈常常对一件事长达半小时唠叨都是选择被动忍受,因而她的压抑也导致肠胃的不舒服。一直以来对妈妈的无奈,处理祖孙关系的无礼感,让她疲乏,又得不到外援的支持,特别是爱人的支持时,她只有忍着,可是忍着总有一天说,我受够了。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唯有改变,超越自己,你变了,女儿也就好了,妈妈也会好了,女主人是一家的能量中心。
加油,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