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万里不可越
谁能坐对芳菲月
——卢思道
01
卢思道字子行,小字释奴,出身于山东第一名流士族——范阳卢氏。他生于公元535年,其时正值北魏朝局动荡,当时的皇帝元修西奔宇文泰,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权臣高欢以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傀儡,把持朝政。
卢思道出生于卢氏北祖大房,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间的。也因为范阳卢氏的地位和实力,他才能在少年时期师从邢邵。
邢邵是北魏北齐文坛著名的三才子之一,不仅文才出众且位高权重。邢邵最后官至中书监,中书监一职与中书令职务相等而位置略高,同掌机要,为事实上的宰相。不仅如此,他还兼太常卿、摄国子祭酒,那个时候朝臣多为一职,领二官的人很少,邢邵却身兼三职,可见其地位和影响力。
出身名门,老师是当朝宰相,而且自己从小有才名,按理说卢思道应该会有开挂的人生。可是,作死的卢思道愣是把一手好牌糊在了手里。
一方面,他因为出身望族又才学卓著,当然会自命不凡,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性格使然,他的张扬和不羁始终是惹祸的根源。
02
卢思道的情商肯定是极低的。
传闻他年轻之时,中山人刘松替人写碑文,写好以后拿给卢思道看,结果卢思道有好些看不懂。于是他拜邢邵为师,发奋苦读。几年之后他把自己的诗文拿给刘松看,刘松也没法全部读通。这家伙居然非常怅惘,喟然长叹说:“学习的益处,岂是空话!”自此以后,更加专著于学问。此事是真是假不知,但也由此可见卢思道其人是有些不合时宜的痴劲的。
唐开元年间,一代名相张说应其玄孙卢藏用的邀请,为卢思道撰写碑文《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碑文中有“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再降,一免,二去职,八平除擢迁者四而已”之文。短短数语,却道出了卢思道短短一生的仕宦浮沉。
卢思道以司空参军一职起家,后任员外散骑侍郎,在中书省办事。他为人不拘细行屡次泄露单位机密,被调任为丞相西阁祭酒。之后又担任过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等职,每一次都是不注意言行被处分的,最后居然开始挪用公款。说实话,就他这样的职业素养,被开除都算轻的。
几年以后,在家族的帮衬运作下,这家伙重返职坛。还升职加薪做了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不过隋灭齐后,他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精干务实的隋文帝并不看重诗赋文才,因而,卢思道的仕途最终止步于五品散骑侍郎。
03
卢思道存诗27首,文10篇。
他的诗作中成就较高的是七言,后世诗家评价他的作品“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认为他开初唐七言歌行先声。清朝著名诗评家陈祚明对其非常欣赏,赞誉他的诗“如秋山晴涧,石子离离。树影青流,游鱼白漾,非惟毛发可鉴,使人心骨俱清”。
确实如此,读卢思道的诗,无论是少年时一味的浓烈畅快,还是饱经沧桑后的激越深沉,我们始终能够读到其中的朗朗清气和昂扬之势。
在他的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人生变化轨迹。
早期之时,作为无忧无虑的贵族子弟和初出茅庐的青年文士,卢思道所作诗歌受南朝影响颇深,他前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作。《棹歌行》《采莲曲》《美女篇》等应该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当然还包括拟乐府和编入杂曲歌词一类的《河曲游》《城南隅宴》。
随着仕途深入,尤其是高氏皇族虽然私生活一塌糊涂,但对于文学雅宴一事却颇为上心,这一时期自然少不了大量的应酬和侍从之作。如侍从诗《从驾经大慈照寺》《驾出寰丘》,三首赠答诗《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赠李行之》《赠刘仪同西聘》。虽然无法考证他那首著名的《从军行》具体作于何时,但从其诗风和内容来看,大概率的是出于北齐从仕期间。
之后577年北周平齐,再有隋代周,早已过了四十不惑之年的卢思道也经历了由齐入周再入隋的一波三折。这个时期他的诗风也由早年的张扬变为深沉,只不过一腔痴心始终不渝,因而在悲愤苍凉之余依然不失激越之情。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著名的《听蝉鸣篇》《春夕经行留侯墓》《游梁城》《有所思》《上巳禊饮》等。
04
他的文章广为后世赞誉的有《劳生论》和《齐周兴亡论》。《劳生论》是其母去世他上表丁忧时的文章,时值周隋易代的风云之秋,个人命运在时代风云的波诡云谲之下,进退维谷。他假托主客之间的一问一答,直笔无隐,倾泻而出。钱钟书先生将其推为“隋文压卷”。
余则违时薄宦,屏息穷居;甚耻驱驰,深畏乾没;心若死灰,不营世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偶影联官,将数十载,弩拙致笑,轻生所以告劳也。——卢思道《劳生论》
《齐周兴亡论》是总结历史兴亡教训的史论,同样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虽然作为骈体论说文,但它同样张扬出批判的锋芒,不以典雅华丽的辞藻见长,反而“笔墨酣畅,语言尖锐泼辣”。这在传统的政治伦理语境中为他招来不少责难,不仅当时的权贵反感,直到明代还有学者认为其不顾人臣之礼而妄加指责。
真是呵呵了!
虽然做人挺失败,卢思道的诗却着实写得不赖。更多精彩故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