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运城
程震
城市是什么?
有人说,城市是高楼广厦,飞桥铁马;也有人说,城市是霓虹灯影,不夜繁华。
其实,一座城市不光有这些,还有自古以来就在那里矗立着、流淌着的山水,它们可能并不耀眼,但同样需要关注。
在山西运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波在常人看不到的角落,为了守护这座城市的山水,前赴后继。他们是自然的守护者,也是繁华背后的守夜人。
一、中国死海,凝聚千万家庭的希望
在运城,有这样一片古老的水域,它南依中条,北枕峨嵋,安静地躺在黄河的臂弯里。它造化出阡陌纵横,银岛万千,蕴藏着洁白如雪的财富,它就是运城盐湖,它还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中国死海。
盐湖,因盐而闻名。从古至今,这片水域最活跃的群体一直是采盐工人。今天,新时代的盐工们,穿着齐膝的雨靴,扛着滤网和铁锹,踩着盐湖特有的黑泥,在齐腰深的水里辛勤劳作着。他们有的刚满二十,有的已过不惑。不论是操劳半生的个中老手,还是刚刚子承父业的愣头青,这片水域是公平的,只要肯付出汗水,就能得到它慷慨的馈赠。自古以来,因为盐湖的慷慨,采盐工人们撑起了他们的家庭,一代又一代。汗水和笑容交相辉映,他们的眼眸中闪耀着希望,自古皆然。
二、姚暹渠,古老河流正在焕发新生
运城市姚暹渠,建于北魏时期(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堪称古老。据史料记载,姚暹渠最初并不叫姚暹渠,而叫永丰渠,中间曾因年久失修而废弃。至隋大业年间,姚暹兴修水利,重新开渠。百姓得其利,念其恩,故改“永丰渠”为“姚暹渠”。
如今的姚暹渠,又因为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已经成为垃圾淤积,污水横流的臭水河。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有人驾驶着简陋的小船,扛着自制的原始的工具,一趟又一趟地打捞着姚暹渠里的垃圾,寒来暑往,不辞辛劳。
据了解,他们的小船是自行改造的。船头用铁丝粗暴地固定着一块木板,船尾甚至还有胶带粘贴的痕迹,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艘打满补丁的船是如何工作的。
登船,解开缆绳,对他们而言是再熟练不过的动作了。船开了,发动机振动着船体,声音清晰可闻,但这并不影响这艘船的平稳。他们抄起自制的大笊篱在河里捕捞着,像经验丰富的渔民那样眼疾手快,只不过,他们的目标是河里的垃圾。
他们为姚暹渠带来了医病的良方,因为他们,这条古老的河流正逐渐焕发新生!
三、中条山,迎来了林木的守望者
中条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园”的美名,是山西树种最多林区,森林面积2.47万公顷,覆盖率约40%,目前已发现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约八百公顷,为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仅存的一块。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那场山火让整个中华民族心有余悸,自那以后,我们无论是在火灾防治还是防火教育上都不遗余力。中条山坐拥如此丰富的林木资源,自然是火灾防治的重点照顾对象。
在中条山附近,每到天干物燥的时节,总会有一群人戴上“护林防火”的袖标,坚守在中条山上。他们多是花甲古稀的老人,本该在家弄孙为乐,安享天伦,却不顾山高路陡,坚持不怠地排查着山上的火灾隐患。山路崎岖,老人年高,可想而知他们走这一趟要受多少苦累。或许他们能做的仅仅是捡起几个烟头,嘱咐进山的人不要把打火机之类的危险物品带进去。每一件小事,在他们看来,都不是小事。老人们说,戴上红袖标,一种使命感就油然而生,看着眼前这一大片山林,忍不住就想保护它。
或许他们已是满脸皱纹,满头银发,但是当他们昂首挺胸的时候,他们比大山还要伟岸!沉闷而暴躁的山林,是何等的庞然大物!也在他们的抚慰之下变得温驯,安然。
四、还有,他们……
当然,还有他们!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为解放运城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这个美丽富饶的运城。他们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炎黄子孙的存续,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后人为他们立碑勒石,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他们也许并不能想到,今天的运城是个什么模样,但是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运城,正是他们当年舍生忘死的目标啊!
今天,铜铸铁打,青丘古树,供人们缅怀,瞻仰。但它们寄寓的,不是一个个银钩铁画的名字,而是一尊尊忠魂傲骨的英雄!
结语:
我们始终应该坚信,假如我们的生活比想象的更加美好,那一定是有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了我们大家默默地付出着。他们可能微不足道,可能默默无名,可能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但因其渺小,成其伟大。在这座看得见的城市当中,看不见的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