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三个核心是什么
最近有小伙伴私信我,说她也想开个公众号写点东西,但总感觉自己写的东西像日记一样,流水账式的碎碎念,没有营养,问我,该怎么写出有价值的好东西呢?
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她,你觉得写作的核心是什么呢?
她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写作的核心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写出的东西没有价值,没有灵魂。
我说对,但是你只说对了1/3,你把写作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
成甲说,当你能够给一件事情下定义的时候,你才算真正搞清楚了这件事情,
写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该怎么给写作下定义呢?
我觉得,写作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
写作=输入+思考后+输出,
这就是写作的三大核心,接下来我一一为你拆解。
首先说思考,为什么我说这位小伙伴把写作看的简单了呢,
因为她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即没有大量的输入,你是无法做到深入思考的。
就拿最近的“韵达扯皮记”举例,
如果我没有和顺丰大哥聊天,那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会一直觉得韵达所有的快递员都是不靠谱的,因为我的思维是局限的,对于视野外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你不主动去大量输入,去拓宽你的知识边界,你是看不到的。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对“黄牛党”深恶痛觉,觉得他们赚的都是昧心钱,
但是近期我和一个黄牛认真的聊了一下,我发现他对从事的职业有非常高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他说,我这个职业是给有需要的人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再是原来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日子了,现在拼的是资源是信息,我顺应了这个时代发展,这是时代给我的报酬,
跟黄牛聊完后,我又重新去看了薛兆丰提出的“春运火车票到底要不要涨价”这个问题,给到我很冲击的思考。
你看,如果我没有和这些人接触,我不会知道世界真实原本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只有大量的输入,你才有可能挖掘知识与知识中的链接,才有可能去看透一个事情的本质,简而言之,你才能学会思考。
一篇文章,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度;
但是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输入,那它就没有根基。
那如何去提高输入效果呢?
首先,量要上去。
老话说,量变引起质变,一点没毛病,成功没有捷径,靠的就是一点一点的输入,
同样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一个每年读500万字的人和一个每年读50万字的人,写作能力肯定是不同的,
一年读500万字,
一天读1.4万字,
3000字的文章,每天读5篇,
假设一篇文章需要20分钟,5篇文章也就需要1.5小时,
每天一个半小时,一年以后,你绝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其次,阅读的东西要有质量,
你不能每天看一个半小时的网文小说,然后对自己说,我今天完成了学习目标,
时光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文学上,
阅读前,你可以去豆瓣、知乎、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上去搜集信息,挑选出真正值得阅读的东西,
公众号的推文,也尽量只去关注干货输出密集的号,不要让垃圾占据你的时间。
最后,提高输入效果。
《卡片读书笔记法》的序言中提到,卢曼和纳博科夫都使用卡片笔记法,为什么卢曼写出的东西更具有洞见性和思考力,而纳博科夫的东西却不是呢?
因为纳博科夫只是在阅读的时候不断记录文献和自己的思考,然后在写作时把这些拿来,
而卢曼则在这一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去整理这些文献笔记,对思考再次进行思考。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做到像纳博科夫一样尚且不易,更不要说像卢曼一样对思考再次进行思考了,
讲这个例子只想告诉你,看书,看完不是目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才是目的。
当我们有了大量的输入,我们对输入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提炼出我们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就该写作的最后一步,输出了。
如何强化你的输出能力呢?
第一点,持续的写,高频的写。
简书上有很多日更达人,他们的文章一开始并不好,但他们笔耕不辍,每天都在写,
写作是门手艺活,你不需要每天都写几千字,你只需要每天保持100字的输出就可以了。
第二点,建立自己的写作流程。
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你动笔之前,你要先在心中勾勒出竹子的模样,主题是什么,标题是什么,框架是怎样的,资料在哪里,写初稿,排版,校对.......
流程建立起来,写东西才更有效率,更有章法可寻。
第三点,获得反馈。
刻意练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得反馈,
你写十年的日记,没人给你反馈,很有可能你十年写的东西都是一个水平,
那有人会说,我身边没人给我反馈怎么办?
答案是,那就公开写作,往朋友圈、微信群、简书、知乎、小红书等各大平台上去发表,
只要有人的地方,你的文章的阅读次数、分享次数、点赞次数都是对你的反馈,
点赞不高,那文章没有引起共鸣;
分享不高,那文章可能没有干货;
阅读不高,那可能主题或文字表达没有引起读者兴趣。
只要你有心肯去挖掘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你就能得到很多“沉默”的反馈,
如果幸运能碰到几位良师益友给你直接反馈,那岂不是更赚大发了。
以上就是写作的三个核心,
写作=输入+思考后+输出,
三大核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愿你早日成为写作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