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影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裁员潮席卷全球,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些已步入中年的人,面临着所谓的中年危机。
在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许多家庭形成了4-2-1的结构:四位老人,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我们承受着房贷、子女教育和老人健康的三重压力,支撑这一切的仅仅是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然而,这份工作的稳定性如何?我们的工作只是一种交换时间和健康的方式,随着大厂裁员、员工猝死的新闻频繁上头条,我们对未来的稳定性感到越来越担忧。
在一次与朋友的深度讨论中,我们谈论了如果失去工作我们能做什么,如何保证收入和生活质量的不下降。朋友提出的观点是,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或者生意,最根本的都是为他人创造价值,同时我们也要付出等价的投入。这种付出可以是体力、时间、知识或者金钱,对应的就是不同的工作方式:打工、做生意或者投资。如果我们想赚更多的钱,那就必须付出更多。
比如,可以通过付出体力和时间做996,赚取辛苦的报酬;可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提升产品或服务品质,利用信息差和知识差赚取利润,这正验证了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我们足够富裕,那就可以通过投资用钱生钱,让别人为我们赚钱。但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精力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否则可能会面临失败。
朋友举了一个他家乡食杂店的例子,老板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90年代,只是开店等人上门,结果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朋友分析,如果他经营这个店,他会给每户人家都发传单,提供送货上门和订购服务,将小店转变为一个解决所有人懒的痛点的业务,这样就能带动一定的收益。
这个例子让我深感触动。曾经我也曾质疑,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我们还是打工者,无论有多优秀,总会有被淘汰的一天。但这个例子让我明白,知识不一定能马上帮你赚钱,但它可以拓宽你的思维边界,提供跨界的思维方式。当你进入任何一个行业,知识都能帮助你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它。
总结起来,面对中年危机和全球动荡的局势,我们要学会创造价值,要敢于投入,包括体力、时间、知识和金钱。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我们需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热爱,因为只有知识能帮助我们看清楚更广阔的世界,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