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志英带着病重的父亲从成都,经重庆、合川回了老家……
接上篇:“纪实小说|加油啊,李志英(34):经和回家(2)”
第二十七章:沐道毕业
刚恢复高考那年的考试,时间不在七月,也不在六月,而是在七七年年底寒风呼啦啦吹的时候。新生入学是在第二年,也就是七八年的春天,正值万物复苏。
八一年下半年,沐道的四年大学生活就快结束了,接下来面临的便是工作分配问题。
按惯例,省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们,基本走向都是本市农业局。沐道毕业后的去处,大概也能推定,是南充地区农业局。
地区农业局是个好单位,但人才济济,已经三十六岁的沐道去了未必讨好。那该怎么办呢?
母亲玉兰有个远房侄女,当年由玉兰做媒,说给了大窑坝刘家的国文。一个坝子住着,志英家和国文家也常有些往来。
七十年代中叶,位于阆中、南部、剑阁三县交界处的西南地区最大人工蓄水灌溉工程“西南第一湖”的建设破土。因工程建设接近尾声,需要设置管理部门,刘国文被抽调升钟水利工程管理筹备小组,也就是后来的升钟水利工程管理局。
八一年初,筹备组在坝区三面环水的金鸡河畔岛设立了第一个果园场,接着又在李家坝等多个库区岛屿设立了果园分场,发展果树种植。因为地处偏僻,相关人才极为缺乏。
刘国文想到了在省农大读果树专业的沐道。回家探亲时便与沐道和志英提到了这件事。说因为是新单位,各方面支持力度都很大,如果沐道去了,未来可以解决家属的工作和儿女的户口。
不论是工作还是户口的解决,在那些年都是相当诱人的承诺。志英和沐道反复斟酌后,觉得水库条件虽然差,工作生活也很艰苦,但比到市农业局更适合这个家。便趁着刘国文的又一次探亲把他请到家里仔细商量。
那些年的大学生很稀缺,毕业后的工作都是国家包分配的。但分配到哪个单位并不是自己能做主的。要怎样才能到水库去呢?
三人商量的结果是和管理筹备组的领导沟通,由管理局出面要人。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便由刘国文担了下来。
因为升钟水库的建设对于南充市乃至四川省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所以省市的领导会经常到水库视察工作。
刘国文回单位后,便向局长表达了沐道希望到水库工作的意愿。又趁着市委书记、行署专员等到水库视察工作时提到人才引进的问题。
毕业前夕,沐道给南充地区劳动人事局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升钟水库工作。在多方努力下,八二年春节前,沐道到水库果园场报到。春节后正式入职,成为了升钟水库果园场的场长。
为了给志英减少一些负担,沐道决定带一个孩子在身边由自己照顾。但他一个大男人,带女儿实在不方便;幸儿又正读小学最后一年,准备考初中,时间上也不合适。便带走了小泳。
八二年下半年,农闲时,志英和刘国文的儿媳妇正秀一起到水库探亲。因为每天到水库的车只有一趟。两人提前一天到了南部县城,在车站旁的农机招待所写号住下,买上了第二天去水库的车票。
一切妥当后,两人的时间空了下来。街上也没什么可逛的,加之口袋里又极羞涩,便歇了在县城转一转的念头,坐在房间里聊天。
说着说着,两人说到了将来,说到了各自对未来的期盼。志英说,她有三个小愿望,希望能一步一步去实现。
首先呢,三个孩子一定要读书。只要孩子们有能力,考到哪里,她和沐道就会努力把孩子们送到哪里。
其次,她想要做一家全木的家具——
沐道在水库,住的是一个单身宿舍,据他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实在简陋。
而老家大屋里的家具,这么些年,经历甚是坎坷——大锅饭时期被烧了许多;好不容易断断续续打了一些,去新疆后又被三舅搬了个空。
之后家里使用的家具也是今天做个小柜子,明天做个大木箱,后天再打一张床……既简单又不成套。
拥有一套像样的家具,是志英的小梦想。
第三呢,等儿女都长大了,成家了。志英想和沐道一起,到各个城市、甚至国外去看看、去走走。
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志英并不知道。但她相信,命运是公平的,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只要她努力生活,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