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从大妈那里得知父亲经和病重,志英当天就跑完探亲手续,把孩子们托付给了婆婆妈和大嫂。第二天就出发前往新疆。
接上篇:“纪实小说 | 加油啊,李志英(33):经和回家(1)”
第二十六章:经和回家(2)
把孩子们托付给婆婆妈和大嫂后。第二天一早,志英就出发了。
志英赶到新疆时,经和正请了病假,一个人在宿舍里休养。
这之前,他已经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稍有好转。医生说再在医院呆下去也没太大的意义,让他自己回家将养着。
父亲瘦了很多,有些脱力地坐在床头。见到她来,满眼惊喜,嘴上却嗔怪,“志英,你咋个来了?你来了娃儿咋个办?”
“爸, 你生病了也不给我说!你病了,我肯定要来照顾你三。”志英掩饰着心痛:“你精神还可以哈。”
“嗯,还可以。”父亲透着虚弱。
初时,经和是肺部有些炎症,后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肺气肿。但大半个月的住院治疗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经和一直乏力,没有胃口,呼吸也困难得很。
志英在新疆的半个月,经和病情并不见好转,到医院也得不到什么明确的说法。
志英估摸着父亲的病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三个孩子在家里,不能全丢给婆妈和大嫂。便与经和商量着一起回老家。
经和晓得志英的难处,也挂念三个外孙。自己的身体他清楚,怕是这一关过不去了。
“嗯,我们回去吧。”他说。
经和还没到退休年龄,志英帮父亲打了退职申请。报告递上去后,便开始收拾东西,等签字下来,就带着经和踏上了归途。
具体退职手续的办理,需要时间较长。志英拜请了早年相熟的姐妹帮忙。
经和本是李家老六的儿子,因为早年李家老四把老大的儿子带去当兵,没照顾好,让其淹死在了某条不知名的河里。为了给大哥一个交待,老四和老六商量,把老六家的四子,也就是经和,过继给了李家老大。
说起来,直到55年变故之前,经和都一直是一个幸运又幸福的人:家有祖产,有两对父母疼爱,还有两家亲戚的看护和照顾。
亲舅舅便是关照他的亲戚之一。年少时,经和曾在成都的舅舅家常住,还学了缝纫的手艺。
因为有这门手艺,一到新疆,经和就被分配到皮革厂。相对于开荒来说,皮革厂的活要轻松许多。于经和而言,这也算是不幸中些许慰籍吧。
“我们从成都回去吧。”经和对志英说,“好多年没回了,去看看你舅爷舅婆。”
“嗯。”志英点头。父亲的病愈发糟糕了,腹部已经有了积水。她知道,父亲是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再出来了。
志英陪着父亲一路颠簸到了成都舅婆家,经和休息了一夜,对志英说:“成都离雅安不远,你去看看沐道吧。”歇一歇,又说:“你们也好久没见了。我没事,有舅爷和舅婆呢。”
想着成都离沐道学校近,去看看不会耽搁太长时间,父亲和舅爷舅婆一直比较亲,多让他们一起呆呆也好。
志英第二天便到了雅安,当晚帮沐道收收洗洗。第三天沐道请了假,带志英在雅安城里逛了逛。终究对父亲放心不下,隔天志英就回了成都。
两人在成都没有久留。经和想绕道去重庆,说离开四川快三十年了,想看看朝天门。
“嗯。”志英没多说什么,带着父亲绕道往重庆去。
坐船逆水而上,朝天门前,青绿的嘉陵江水和褐黄的长江水相互撞击,形成滚滚漩涡,气势磅礴。
经和强撑着身子靠在船舷,看着眼前绿黄分明的水线,嘴角露出些许微笑。
江船继续往合川行进。
那时的江船不像现在这般豪华,没有包间,也没有软座。有的只是一排排硬邦邦的长木凳。经和一路走来,腹水渐多,呼吸也越发急促,身体已经难以支撑。志英焦急,找了船员寻求帮助。听了她说的情况,一位船员立即回应,“去把你爸扶过来吧,我在船上有一张床,让他过来躺着休息。”
经和因此得以一直卧床至合川下船。志英在船上的意见簿上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表达自己对船上工作人员的谢意。
回到龙盘,志英立即把经和送进了区医院。一住又是一个多月,并没有任何起色。志英不甘心,又想把经和转到县人民医院去看看。
经和已经不能起身,没有办法坐车。
娟子爸爸和二爸在江上跑船有三十年了,几年前就已换了大船。每次运货经过上窑坝,他俩都会回家住一两天。想着货船宽敞,志英便和娟子妈商量,船回来时告诉一声,她带父亲搭船去县城。
娟子家的船回来了,志英请了两个抬滑竿的师傅帮忙把经和抬上船。随着纤夫们“嗨,嗨哟哟,嗬嗨……”的口号声,志英的心也跟着长长的纤绳上下不安地晃动着。
船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医院门诊也已下班。志英带着父亲叨扰了沐道的一个高中同学。那同学也是个热心肠,他们家并没有多余的床铺,兄弟俩二话不说,现组装了一张床给经和用。
志英又感激又无奈。她也实在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第二天一早志英又请人帮忙一起把经和送到县医院,挂号、看诊、检查,几番折腾,却只换来医生一句:“回去吧。”
“回去吧”,“回去吧”……志英脑子里不断地回响着这三个字。69年,在新疆农七师的师部医院,医生也曾对志英说过这句话。
“回去吧”,“回去吧”……十一年过去了,在家乡,在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嘴里,又平静的吐出了这三个字……压住来自心底的那一阵阵痉挛,志英强扯着嘴角,又拜托两个师傅把父亲抬上开回上窑坝的船。
经和在玉兰十四岁时娶了她,成为夫妻的这几十年里,有一大半的时间,他们都分居两地。最艰难的时光,他都不曾陪在她的身边。
命运大神任性中伴着些许的温情,在经和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它安排他躺在玉兰曾经煎熬的床上。
大屋不似十一年前那般冷清,有志英每日的照顾,有三个孩子稚嫩的声音时时响起。经和留恋这样的温馨。他每日配合地吃药、治疗,但疼痛仍然越来越厉害,呼吸依旧越来越困难。
四个多月过去了,侯医生再次来到大屋,给经和打了一针后。他把志英引出大屋,轻轻地摇头,“要准备了。”
父亲的退职补贴有两百多块,加上之前的积蓄,在这几个月里基本都用得差不多了。志英没有别的法子,请了木工师傅把堂屋剩下的几根副梁拆了下来。她想让父亲走得体面一些。
师傅们就在院子里做活,经和从听到的声响和师傅们断断续续的话语里知道了。叫来志英:“志英啊,你做这些干啥呀,不用的!”“人死了,啥都没了,你找一张席子,把我裹一裹埋了就好。”
“爸,你莫说这些。”志英掩饰着哽咽,“我晓得该咋做。你莫管。”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经和走了。
沐道请了三天假,和志英一起办完经和的后事,守完灵,这才回学校去。
81年下半年,是沐道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接下来,要开始考虑毕业分配的问题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