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笺《太平广记 卷十八 柳归舜》则,取其评论是时之诗家句“凤花台曰‘......殊不知近日谁为宗匠?’归舜曰:‘薛道衡、江总也。’因诵数篇示之。凤花台曰:‘近代非不靡丽,殊少骨气。’”先生评曰:薛道衡每遭唐人小说中鬼神嗤薄。又举是书论诗几篇,以为是时人之论,颇有苛刻之意也。
诗之机巧,先生是大家,比之于陈寅恪先生,灵巧的很。由于陈先生的推崇,某自2016年开始读《雪桥诗话全编》,去年五月读毕,皇皇四册,作了读书笔记于《天涯社区》,未留底稿。总的感觉,是满洲诗人--包括蒙古八旗-之诗词,灵气比汉族诗人之诗词高。最著名之纳兰,其人出身贵族,非有潦倒汉子之经历,然其词之哀怨,不忍卒读。试举一例,《苏幕遮 淡黄柳》: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桥离别。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读是词,有元好问“小桥流水人家”之悲叹。同时代之困苦诗人如黄景仁者,反复吟唱“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幽怨,是科考不中之怨恨,以为自己青眼所看者不多,岂非断绝联络大多数之人?再举蕴端之《遵化道中》:朝发石门驿,行行去莫停。云低垂地黑,山削倚天青。歧路愁萦结,孤城望杳冥。一宵闻雨过,溪水没鱼汀。纯属写景观,而驿道寂寥之意境显也,岂非"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寂寞?
诗词一类,虽为小道,出于本心者,机巧可有,不可刻意为之。韩复榘长鲁,令烟花之女子,须佩戴桃花章(图案为中一枚桃花,两边各有一绿叶相衬)以自明身份。先为铜质,后小家碧玉以金银为之,渐至大家闺秀,金银宝石镶嵌,成为流行之首饰,渐失佩戴之本意;非仅桃花章,彼时之流行衣帽,亦遵此规律。大约诗词亦遵此规律吧,古之人,“诗言情,歌咏志”,不过是发泄己身之郁闷,后世之歌者,加之大义,如金银之为章,失其发泄本意。质朴之文字,方为正统,恰如“小时不识月,以为白玉盘”之童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