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在《不执着叫看破,不完美是生活》这本书中,我看见了一个名词“完美主义者”,有意思的是它还被以内向和外向来解读。
因为好奇,所以我更愿意寻找答案。
内向完美主义者,容易跟自己较劲儿,强调对自己的控制,因为他们需要保证自己在每一个任务细节上都做到完全的规范和精致。但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在任务过程中过多在意细枝末节的事情,那任务的推进也会变得极其困难。所以内向完美主义者除了感觉焦虑,还容易感觉到挫败、纠结、紧张和自责。
外向完美主义者总是批评、控制或者惩罚自己身边的人,所以大家会觉得和他们待在一起压抑,甚至可怕。他们自己因为总是在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控制外部环境,他们也总是容易感觉焦虑和疲惫,如果他们真的抓住了别人的某些小辫子,还容易把自己气得够呛。结果这种对别人或者外部环境的担忧和不满会让他们经常陷入人际冲突所带来的孤独感。
我在想,我是哪一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可能我有时候兼具内向和外向完美主义的特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会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也搞得别人鸡犬不宁。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吧。
一般来说,比较严苛和焦虑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完美主义的孩子。一方面孩子会模仿父母做事的方法,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也更可能会害怕自己不够完美,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所以完美主义者,与其说是千方百计想把事情做好,还不如说是害怕承担做不好的后果。
那完美主义是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呢?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又掉进完美主义的陷阱了,因为完美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消灭瑕疵。
事实上,所谓的负面情绪也是我们不能缺少的心理功能。就比如紧张,它既让我们感觉到焦灼的痛苦,也让我们能够更容易调集注意力到任务目标上,适当的紧张感也会让生活变得有激情。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心理调适,让这些情绪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便最大限度地保留负面情绪的好处,同时又能降低其危害性,完美主义也是这样。
内向完美主义者通常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很高,工作认真仔细,值得信任。而外向完美主义者某些时候也会乐于指导他人,这会让我们获得很多实质性的帮助,我们要做的是,保留完美主义的好处的同时,降低它带来的危害。
举个例子:当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发现练习时有一道题不会做,可能立即就会产生一个念头:“我还有这么多题不会做,我考试一定要完蛋了!”于是开始烦躁,忍不住想要丢下笔去玩手机。这个让学生烦躁无比的念头就是他的自动思维,这个思维直接影响着情绪,我们感觉到的情绪就是它留下的痕迹。
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念头来自这位同学头脑中的固定图式,因为他总是会用下面的句子定义自己:“我是不够好的,如果我没有了优异成绩的光环,我就会被别人嘲笑和排挤。”由于他夸大缩小的思维误区,一道题做不起很容易就会被夸大为一整门功课都报废了,而一门功课的报废又会继续被灾难化为自己整个人的失败,所以才会导致这位同学产生这么严重的烦躁和沮丧念头,这就是完美主义带来的危害。
所以完美主义者在遇到小挫败时,会极端地预测未来会处处都是挫败,然后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但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在整个努力的过程中,必然有些时候轻松,有些时候困难重重,并不会发生一飞冲天或者一败涂地的情况,我们才能够稳定心态。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试着去理解对方的痛苦,不要轻易下判断,尤其不要说“你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看别人怎样,还不是挺过来了”之类的话。在对方难过的时候,可以去倾听和安慰,要允许对方难过,但一定要划好个人边界,不要擅自替别人的情绪负责,倾听永远比劝说更能解决情绪问题。
其实,每一个完美主义者,内心都充斥着倔强,或者善良,那都是很珍贵的品质。但是,任何品质一旦泛滥,都会成为负担,反过来伤害我们。
希望我们都能够驾驭完美主义,让它成为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