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that one!Bunnies !
2018年最受好评的同志剧爆出:BBC的3集迷你剧《英国式丑闻 A Very English Scandal》,豆瓣评分高达8.9。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英国,以同性恋为线索展开。在那个同性恋是被视为犯罪的年代,保守的人们使用 “鸡奸”、“病毒”等诋毁男同性恋者。自由党领袖杰瑞米·索普为了能在政坛上再登新的阶梯,掩盖了自己的同性恋事实。他曾经一位同性情人诺曼·斯考特的存在,对他的事业始终存在威胁。索普决定派人暗杀曾经的情人,暗杀计划失败后,斯考特指控索普。索普因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谋杀案而受审判的政党领袖,同时他的同性恋身份被公开后也影响了他的政治生涯。
两位角色和矛盾核心。
【喜欢小鲜肉的政坛老客】杰瑞米·索普
他身出牛津、家境优越、政治生涯上亦是平步青云;虽然衰老的脸庞布满皱纹,但依然能看出他年轻时的英俊一定碾压众人。
他的周身全都散发着自信的气息,这种自信是对于自己地位、财富、权利、智慧的高度认同。
这样一个象征权力和上层阶级的男人,在午饭时间和同事聊荤段子,称自己是8分弯,2分直。
索普和斯考特初次相识,在朋友家的马厩里。看着溢满荷尔蒙的少年裸体,他迅速地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不失风度的开着玩笑,既展现了自己的幽默感和亲和力,又恰如其分地亮出自己优越的身份。
当办公的索普听到斯考特来找自己,上了年纪的他竟然在走廊里轻快地小跑起来,那抑制不住的喜悦,像极了20岁情窦初开的少年。
他将斯考特带回母亲的家。夜晚,他在少年的床边放上一本同性小说,之后拿着润滑油来到房间。老政客发动感情攻势,对少年嘘寒问暖,亲切地称呼对方对小兔兔。单纯的斯考特很快缴枪,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的情感和身体。
进入前,老政客还特意提醒到:“母亲的房间在隔壁。”
这种以性维系的激情,很快就被现实消耗殆尽。
斯考特不依不挠的纠缠,对于社保卡的要求,特别是给索普母亲的那封坦白信,让欲向首相之位发起冲击的索普,决心除掉曾经的同性情人。
暗杀计划失败,律师问索普:“为什么你这么有权有势的人,会选择斯考特?为什么选择他?你爱他 。”
索普微微地抽动鼻翼,大脑中闪现过那些和他有过一夜情,并且给过他屈辱的男人,他回答:“考虑到那些人,斯考特可能是最好的。”
他无力地将头靠在墙头,像是自己的心里防线在默默溃败:“自己的确爱过斯考特。”
在全剧的最后,索普举着香槟与媒体们庆祝“胜利”。
而这种胜利不过是演给别人看的。他的母亲在他耳畔,冷冽地低语道:“你心里清楚,你的前程尽毁。”
落日余晖里,斯考特乘着公车闪现在他视线的远处,索普的眼底流露出的瞬间苍凉。他知道,他为了这个曾经的情人付出过爱和财富,也为了这个敌人付出惨重的事业代价。
一切结束,从此两人再不相欠。
【小白兔逼急了也会咬人】诺曼·斯考特
斯考特,一直寄人篱下,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还患有精神疾病。因此,他敏感,脆弱、无助,情绪化、常常被感动。他容易信任别人,却同样善于保护自己。
他决定去伦敦投奔索普的时候,还为对方带去了礼物——可能为索普埋下隐患的私人信件,由此看来他深谙政坛之道。当他和索普闹翻后,他又能决然地到警局自首,并选择只拿出一部分证据,保护自己。
前半部的斯考特很不讨喜,一方面觉得他太神经质,一方面又认为他是典型的“一张好牌打得稀烂”。
斯考特几乎是“老天爷赏饭吃”,他审美独到,镜头感极强,可他不珍惜上帝赐予的天赋,一次次的迷失在酒精与药物中,使得他丢了原本大有前途的事业。底层人物的劣根性使得他处于低谷时,不反思自己的原因,又开始将人生失败的原因统统归结于索普。
但斯考特依然有可爱的地方。
没人预料到,外表看上去赢弱妩媚的斯考特,以薄弱的一己之力公然挑战高高在上的索普,且每逢关键时刻都智商在线。
索普的心腹用“引渡令“维系斯考特,反倒被斯考特降了一军下不来台。
在法庭上更是异常机灵,字字珠玑,连索普的大律师都感叹:“没想到斯考特如此聪明!”
特别是休庭的时候他骄傲的站在朋友里,说:“我口无遮拦我卑鄙,我妖里妖气,我是我自己。”也算是为同志群体发声。
【性关乎权力】
索普杀欲的滋生,有自己的狠心冷血,有斯考特的反咬和威胁,亦离不开当时的英国背景。
故事背景定格在刚刚对同性恋除罪化的60年代末的英国,那时候的英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够友好。
如何不友好?索普说如果他被发现自己是同性恋那么他就吞枪自杀。
当时的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认定同性恋是有罪的,其中英国镇压同性恋的法律最为严厉。1533年英国亨利八世制定的法律对“鸡奸罪”判处死刑,而且这条法律一直沿用到了1861年。直到1967年英国才对同性恋的部分行为去罪化,而在1970年代英国主流对同性恋的歧视依然很严重。
就如同剧中老议员的弟弟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死,如他所说:“谋杀他们(同性恋)的是这个国家的法律。”
《英国式丑闻》并不单单指同志政客对昔日恋人的暗杀,它真正想暗喻的,是那个时代里整个社会对同志群体的歧视,其实才是一场残暴的屠杀。
除了同志群体本身问题外,这部剧还让人反思的问题是,社会阶级悬殊的力量。
片中的上层阶级里,除了索普,他的政治盟友、大律师都坦白过自己有过同性经历。甚至他的男下属也说自己爱着索普。
这些人,在封闭的上层圈子里,官官相护,彼此遮丑。
《性审判史》一书中在讲述19世纪性观念时写道:“但是对于同性恋人格的认识还是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人们认为上层社会的人成为同性恋只是为了获得变态的乐趣,而底层社会的人成为同性恋主要是为了钱。”
难怪王尔德会说:“性关乎权力”。
而权力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社会机器中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在起着关键作用的陪审团,因为他们有权利决定有罪没罪。
陪审团制度来龙去脉又是怎么样的,来,了解一下。
英国陪审制度的起源:有研究者追溯其源于盎格鲁 —— 撒克森时期。在盎格鲁 —— 撒克森国王埃塞尔雷德法律中有这样的规定:“在每个百家村十二个年长的乡绅及邑长一起手持圣物宣誓,不起诉无辜者,不隐匿罪恶者。”法兰克王国的教会法院偶尔也有过将某人有罪或无罪的问题交给十二人组成的民众团体裁决的做法。
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严格意义上的陪审团是诺曼征服后由威廉一世从法兰克的诺曼底公国引进的。据记载,至少在公元 8 世纪,法兰克皇帝和国王就曾经传唤邻居调查陪审团。当时王室土地时常为私人所占据,国王为清查土地占有状况,而命王室官员赴各地探求事实,以恢复王室土地之获取证据和事实,王室采用了邻居调查团作为调查取证方式。诺曼人从法兰克人手中接过了这种办法,也使用邻居调查陪审团。
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后, 在1086 年的 《 末日审判书》记载, 对征税人口的调查统计中 , 王室官吏广泛地采用了调查陪审团的方式。这一次从地方民众中召集的十二人组成调查陪审团。
1166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灵顿诏令》,将陪审团制度正式确立下来。诏令规定,发生刑事案件后,必须由熟悉情况的12名陪审员向法庭控告并证明犯罪事实,这就是所谓的起诉陪审团,即大陪审团。起初,陪审团是从案件发生地附近邻人中召集,陪审团通常自己了解案情,并根据其所了解掌握的情法官回答提出有关案件事实方面的意见,其它证人或证据不准在法庭上出现。
但这种由同一批人既控告犯罪又证实犯罪的制度,极容易使被告陷入危险的境地,1352年,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起诉陪审团参与审判,要求另设一个12人的陪审团进行实体审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陪审团。至此,英国出现了两个陪审团:大陪审团负责起诉,决定是否对嫌疑犯提出控诉;小陪审团负责审理,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陪审团原来是国王专政的有效工具,后来由于陪审团作为司法裁判者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而在实际上就能成为民众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和自由的堡垒。1688年革命力量与国王达成妥协, 1689 年签定《 权利法案》,英国陪审作为司法裁判者的自由独立之地位得到保障。英国陪审团自此由原先是王权集权之手段翻变为人民自由的堡垒。
随着司法制度的完善,19 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在民事诉讼中逐渐淘汰陪审团,至1993 年根据新的法律民事陪审团的适用仅涉及公民名誉的案件。
美国: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陪审团制度传入美国,并成为主要的诉讼制度。1635年,弗吉尼亚建立了大陪审团制度,负责指控刑事案件与调查犯罪,并决定是否给法院移送案件。1641年,《马萨诸塞自由纲领》规定,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也可以选择法官或陪审团审判。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法官和陪审团的职能开始分离,陪审团负责裁定案件事实,法官负责如何适用法律。
后来美国对陪审团制度进行改革。首先是在陪审团组成人员上逐渐对妇女和黑人开放,对性别和种族的排斥度降低。其次,陪审团的人数由本来的12人变成可以根据各州的情况在6-12人间组成。再次由传统的陪审团全体一致通过裁决原则,应用为多数主义。
陪审团组成人员:案发地法院的管区之内,年满十八岁以上的美国公民都可以当陪审员。但是与原告或被告有关联的人不得入选。
法官为了公正,使陪审团能够真正代表最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他会从选举站的投票名单或者电话号码本上随机选择。陪审员随机抽样,来的人五花八门,人种肤色各异,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不论。初选后,陪审员要接受法官的审查,还要接受辩方律师和检方的审查,他们对陪审员候选人都有否决权。另外,双方的律师团都只有否决权,任何一名入选的陪审员都必须同时得到双方的认可。
最终所需要的只是12名陪审员和12名候补陪审员。每当一名陪审员因故离开,就有一名候补的顶上。
一般的案子,陪审员是可以回家的。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这样,他们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自从陪审员宣誓就任之后,他们所能知道的信息远远少于一般的公众。他们被允许知道的东西只限于法官判定可以让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陪审员不可以看报纸,不可以看电视新闻,所以那些庭外发生的事情,比如辩护律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被害者家属的声明等等,他们都一无所知。
陪审员在这一段时间里,上食品店买吃的,都有法警跟着,以保证他们不与外界接触。在整个案子结束并移交给他们决定之前,陪审员不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案情。总之,一切都为了使他们不受到各界的情绪和非证据的影响,以维持公正的判决。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里,陪审员的自由度比该案的嫌疑犯还要小。
美国有最强大的法律队伍,为什么偏偏要找一帮“外行”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在美国,所有理解赞同这个制度的人,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罢了。
是的,陪审团制度有明显的弱点,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陪审团制度设计者认为,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话,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断。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他们只要自己不想出头露面,可以永远不被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角色。
最后,用RWRB里Alex描述Henry 的那句话结束::White, blond, British,and always e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