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版的很多书,在如今的书店里都已没了踪影。若探究根本原因,并非供不应求,而是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正在逐年下降。
当下,很多人对纸质书籍是敬而远之的,而一年一本书都不读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最感到头疼的无外乎出版行业。
现今国内的大小出版公司每年的图书选题策划更多是在迎合当下还有可能会读纸质图书的人群的阅读口味。毕竟,公司不想出现亏损,想盈利的道理,大家都懂……
归根揭底,导致这般局面,是与社会舆论导向和人们内心的浮躁不无关系的。毕竟与生活压力和社会舆论导向相比,精神追求显然太过渺小。
很多好书的绝版,这对于热爱阅读的朋友们而言,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为此,土豆会陆续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阅读过的绝版好书。
今天,土豆与大家分享的是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之一——《小丑之见》。
提起德国,或许印在我们脑海的第一印象就是“哲学之邦”。没错,德国哲学是西方文化中的一道奇异的风景。德意志民族历来被称之为“哲学的民族”。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莱布尼茨、海德格尔、狄尔泰等数不胜数的大哲学家,均出自德国。
然而,德国的著名的文学家也不在少数。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格林等。当然,还有海因里希.伯尔或许,很多朋友对这位作家及他的著作《小丑之间》了解较少。在这里,土豆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作家。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9年他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他曾在战场上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伯尔的早期作品中,他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文字多表现的是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景象。
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于1985年7月16日病逝于科隆的家中。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他的作品大多是回忆式的,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塑造人物形象时大量采用内心独白。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小丑之见》、《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
《小丑之见》这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63年,标志伯尔创作的一个新阶段。 在小说《小丑之见》中,伯尔将喜剧演员小丑的形象设定为主人公,这与他大多数作品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迥然不同。
这部小说是由第一人称自述、独白、电话谈话、回忆组成,小说情节被压缩在了一天。整部小说采用倒叙手法,以小说中的主人公局外人的视角,对国家、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作了全面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结局虽然辛酸使作品不免笼罩着悲观失望的氛围,但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挑战者形象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伯尔借主角小丑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而达到了自我观念输出的目的。
当年,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土豆就被这本书深深震撼到了,膜拜之心顿时悠然而起,于是搜集了伯尔在中国能找得到的所有著作。在此,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著作。
其实,文学是相通的,文学并未有“过不过时”之说。关键要看读者是否虔诚的投入书中去品味。只要认真去品味就会有收获。祝愿大家在书籍的海洋里,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