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设“辣妈班”时,妈妈们嚷嚷着想跳当时流行的“good boy”,被我礼貌地拒绝了。我自己编了一个“老歌新跳”的舞蹈串烧,将90年代初流行的香港4大天王经典歌曲混到一起编了个容易上手的舞蹈,直到今年下半年才开始教“goodboy”。设想如果刚开始就教“goodboy”,她们是不会坚持学一年街舞。内行知道“good boy”看似动作简单、记忆点也很多,若自身舞蹈基础不够,在身体条件还没有开发到一定程度时,学这个貌似简单的舞蹈那就是对自身学舞信心地打击。想要享受到舞蹈的乐趣,你投资的不仅限于学费,在音乐和舞蹈理解能力上也要付出相对投资。享受的乐趣越多,投资就越大,渐渐地品位就会高人一筹。鉴于这一点,我每逢课间休息,就聚集大家一起看舞蹈视频。日本、韩国、中国、美国等各个国家的编舞视频放出来一一给她们讲解分析。过程不必细说,随着大家对视频鉴赏能力逐步提高,慢慢就了解了这些舞蹈动作的区别和讲究。自然地,开始“嫌弃”之前学过的简单舞蹈,眼光更高了,大家已经开始趋向学更难地编舞。在这时,享受舞蹈的乐趣也不再停留于过去“学一支成品舞”上面。
通过电视、报纸、杂志,我们不断看到那些有钱人是如何享受高层次生活,也在不断意淫自己有一天发财了也像他们一样过得有品位有档次。在这里要无情地打击一下,就算老天爷掉馅饼被你捡到一百万,你也还是过得和现在没差。没有品尝红酒的讲究、没有鉴赏名画的眼力、没有理财的头脑、没有社交的礼仪、没有舞蹈的基底···没有这一切上等社会生活必须的社交货币,你空拿一百万豪气阔手地花费别人也只会背后笑你土豪。很简单,品位的提升和各种可观测的“投资”有关。
想要听懂布鲁斯音乐,就得长期接受布鲁斯歌手的熏陶;想要听懂Hip hop乐,就多吸收2pac、jay-z、BIG这些先驱前辈的音乐。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理解力的投资就越大,听音乐给你带来的享受就越大。现在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去听约翰列侬,有人偏爱最炫民族风。
同样的,看电影也是如此。大年初一星爷的《美人鱼》网上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若先在“电影”、“表演”上作投资,就不会单纯去嘻嘻哈哈笑完一整部片。电影的魅力不在于电影表面播放地那些影像,导演透过镜头想要表达什么?一个影迷,光是看电影才不够过瘾,解读电影才有味。对“电影”的投资不同,追求享受的方式就不同。
品位既然与投资有关,那就必然受到利率的影响。经济学家薛兆丰老师解释说“···我说的利率,不是搭上了货币因素的名义利率,而是体现全社会‘急不可耐’程度的纯利率。纯利率无所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
纯利率高的地方,比起长远的投资,人们更愿意及时行乐,更在乎的是当下满足,对未来不抱希望。经常能碰到一些咨询的家长询问“孩子要学多久才能跳会一支舞?”“什么时候能上电视?”如果都按这样做,舞蹈的品质会越来越低下、电视台的节目会越来越糟心、孩子会越来越急功近利,文化市场上应运而生的是没头没脑的讨巧,而不是久经考验的推敲。
教小孩跳舞挺容易的,教小孩去鉴赏舞蹈却是难上加难。从舞房安了电视以后,一到课间休息,就组织孩子们端上板凳安静坐着看视频;每次上课教一个舞段时,总会叫孩子们先坐下来仔细去听音乐,不厌其烦地跟他们分析动作是怎样去表达这段音乐;孩子自有独特的理解方式,老师多讲解,不明白的地方再放一遍给孩子看。当有一天他们能知道视频中的舞者为什么跳的那么好看?视频中的观众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拍案而起?才能体验到舞蹈带来的享受。所以,吸引孩子真正能留下来继续跳舞,是让他们能感受到舞蹈的力量,享受到舞蹈的乐趣,对待舞蹈品位的提高。品位的转变,取决于纯利率的下降,那是需要付出相当多的耐心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