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修心课》第3课(2)| K11-10/15

今天不讲道理。

真的。

费勇教授在他对于《坛经》的解读里,一直强调如何如何就能快乐。说到底,快乐是个泛泛的词,它大体指心情好,但心情好跟心情好又不太一样。

跟有情人做快乐事,是快乐;卧薪尝胆,终于大仇得报,是快乐;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快乐;左右逢源,升职加薪,是快乐;深居简出,闭门造车,也很快乐。

可以说,百样人,有百样快乐。

然而现在快乐于很多人而言,是很奢侈的事,昨天有个朋友深夜发朋友圈,说自己一直的标签都是“乐观”,但大部分时候,自己都不是真的快乐;另有一个朋友,竟然回忆不出通常当自己快乐的时候,会做何表现,好像快乐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有一句歌词唱: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

兴许快乐太多了,当我们在当下觉得舒适、自在时,要说那个当下就是快乐,仿佛又没有达到快乐的程度,第3课有一个小结提到一个词——愉悦,我觉得,或者愉悦的状态还值得追求一下。

比如在工作间隙起身倒水,等待的时候突然发现,深圳终于到秋天了啊,好像是对漫长夏季的歉意,深圳的秋天舒服得不像话。薄衣衫刚刚好,阳光好像漂洗过了几遍,褪了暴烈,终于温柔起来。秋风凉凉的,像谁把薄荷叶打翻在空气里,让人觉得又凉又舒爽。

可以什么也不想地在秋里站一会儿,也可以在想到周末的出游计划时暗自浅笑,此刻,说不上快乐,我想,就是愉悦。

费勇教授还提到一个获得愉悦的好方法,那就是做杂事,比如扫地,擦桌子,归置家具等,他说:

其实就像张爱玲所说的,杂事里有着很深的愉悦。我们每天为着所谓的人生目标努力,埋头工作,不愿意为日常杂事付出一点点的时间,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静下心来,扫扫地,洒洒水,也许会发现,隐藏于日常杂事间的,是深微的恒常。一位一直埋首书斋的学者,偶尔去厨房洗菜、做饭,事后他说:

那过程中有一种很美的韵味。

深以为然。在照常行使的日常里,突然停下来,做一些杂事,煮一次饭菜,站在阳台上发发呆,哼一首歌,让自己的感官平铺到更深广处,会听到藏在生活深处的韵味,是这些韵味,构成了生命恒常的愉悦感,最终能使我们平静下来。


实践一下: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正在伏案工作?还是在筹划午餐?不论如何,秋在外面等你,去感受一下它吧,如果能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什么,那就善莫大焉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