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野:郊外也。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两木中间有个“土”。原义为郊外、野外。如“荒山野岭”。
郊外有农田,故而延伸指原野、田野。如“乡野村妇”。
野也指朝廷之外、民间,如“下野”。
野外之物大都是自然生长,所以野也延伸指野生的。野生之物具有野蛮、不训的特性,所以野也指不训服、不受约束。如野蛮。
野性之物往往比较粗,所以野也指粗鲁、粗野。
春秋时期,住在国度的人称为“国人”,国都之外的地方称为“野”,所以国都之外的人也叫“野人”。野人一般都是平民百姓,所以野人也指平民。
君子:这里的“君子”是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身份的称呼,是“君之子孙”的简称,君子就是指贵族子女。
从:相听也。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像两个面朝左边站立的人,会一人跟随一人之意。
从的原义是跟从,如《聊斋志异》:“一狼得骨止,一狼乃从。”后延伸指顺从、依从。如《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从也延伸指“由”、“自”,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也指必要的,如“从犯”。本文的从指“选用”。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往往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往往是贵族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孔子在这里谈的主要是自己的用人标准,即任人唯贤。不看出身,不看门望。
野人是指出身下层、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平民。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进入统治阶层。
不习礼乐而能身登官位者,显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择人任职之时,如果有“后进”和“先进”两种人可供选择时,孔子主张选择后者。
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平民有诸多优势。首先,这些出身于下层的人,虽然面临着困难的生活和艰苦的条件,却能坚持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足见其志向远大、情操高洁,有着救世济民的情怀。
这样的人,对礼乐精神和仁爱之道的坚守,显然出自淳朴的热爱和真诚的服膺,如果有机会当政,他们必然能够用心实践礼乐、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由于出身于社会下层,这些人比较了解广大普通民众的情况,入仕后又有机会了解社会上层情况。
所以,他们对国家现状有着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这种优势使他们在制定相关政策、确定治理方式时,有着比较周全的考虑,能顾及各方面的利益,不至于有大的偏颇和失误。
历史上,许多名臣都属于先进者。出身达官显贵的后进者,由于祖先的庇护,能够轻易取得高官厚禄。因为不经奋斗就可以如愿以偿,他们就没有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或者认真修养品德博取声望的动力。
先进者的学习是主动的,后进者的学习是被动的。
先进者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后进者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先进者更重情义,个性更加质朴、真诚,后进者由于缺乏底层的磨练,在情感上比较匮乏。
孔子的用人标准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选拔与任用干部时,要多考虑品德才能,少考虑出身、背景。
当然,我们选用人才既不可歧视平凡出身,也不可刻意规避高层出身,当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汉宣帝刘病已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曾向世界发出最强声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直至今日,这句话依然回荡在祖国的边疆地区。
最早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汉宣帝时期的名将陈汤,陈汤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昭、宣时代的西汉,四海安宁,国力空前强盛。
汉宣帝执行轻徭薄赋政策,废除苛税律法,降低盐价。设立了“常平仓”以国家力量干预粮价等系列惠民政策,逐渐恢复了西汉经济活力。
汉宣帝在位期间。发动西汉史上规模最大的抗击匈奴战争,并最终彻底降服了匈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往长安俯首称臣。
另外,把西域纳入汉朝版图,设置西域都护,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文化方面,汉宣帝进一步统一了儒家学说,通过“石渠讲经”会议,将儒家的价值体系以制度的方式引入到文化体系中,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宣帝名刘病已,后改名为名刘询,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传奇皇帝,他从小在牢狱中度过,他所创造的奇迹,不亚于他的曾祖父汉武帝。
但是,他所创造的奇迹因为没有得到好的传承,所以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汉武帝的声望高。
刘病已出生于公元前91年,字次卿,是汉武大帝的嫡曾长孙。仅几个月大时,太子爷爷刘据和父母,因受“巫蛊事件”牵连,被皇帝刘彻剿杀,刘询被投入监狱。
直到4岁时,才得汉武帝大赦天下令,从监狱中走出来到民间。虽然这段民间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却让刘病已深深地懂得民间的疾苦,和汉代政治的缺陷,为日后他的皇帝生涯中,创造西汉时期最鼎盛的“汉宣中兴”奇迹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出狱后,刘病已归属掖庭(宮中旁舍)管理,属籍也划到了刘氏皇族名籍中,归属宗正。
当时,负责管理后宫掖庭事务的掖庭令张贺,乃汉朝酷吏张汤的儿子,为人很正直。因受刘据牵连,罪受腐刑。
张贺因感怀刘据旧恩,对孙刘病已特别照顾,用自己俸禄私钱供给刘病已的生活用度,还拿出自己的钱培养刘病已读书,暗中安排名士澓中翁教刘病已学习《诗经》等启蒙读物,并允许刘病已出宫体察民生疾苦。
虽然刘病已是皇族子弟,但是他就是孔子所说的“先进者”,他儿时就有了较好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
刘病已还游历了过长安城外诸陵、三辅及盐池、杜县一带,拓宽了他的见识,体察到了民间疾苦,更深刻地看到吏治的得失,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嗣继位,丞相霍光等决定迎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但因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即位仅27日,就又被霍光与张安世给废除了,死后谥号海昏侯。
这时大臣们想起了汉武帝的嫡长曾孙,流落于民间的刘病已。说他德才兼备,已有17岁可继大统。于是霍光在太后的认可下,将刘病已迎回皇宫立为帝,改名为刘询,史称汉宣帝。
刘病已当上皇帝之前,已经成婚,妻子叫许平君,并生有一子(即后来的汉元帝),夫妻感情笃深。
做了皇帝后,霍光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了刘询,并欲立霍成君立为皇后,然而,刘询不忘旧情,他发布了一道史上最深情的诏书,说是寻找自己微末之时的一把故剑。
大臣们看到这道诏书当然明白皇上“以剑喻人”的心思,于是纷纷上书,请求立许平君为皇后。这就是典故“故剑情深”的来历。
许平君当上了皇后之后,霍光愤愤不平,于是他在许平君难产进药时,命人毒死了皇后许平君。
刘病已见自己患难与共的爱妻被霍家害死,悲痛欲绝,但终因霍光当时权倾朝野,他选择隐忍,并将朝中大小事及权力全部交给霍光。
公元前68年,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权臣霍光病逝,汉宣帝刘询将其按皇帝的规格安葬了霍光。
此时,蓄势待发的汉宣帝,已经慢慢地储备好了力量,培养并提拔了一批自己的心腹,并令吏民可直接上书皇帝御览,摆脱霍家的掌控。
刘询提升霍光儿子霍禹为大司马,其实给了他一个文职,解除了霍禹右将军兵权,夺走了他的军权。
然后将霍光的女婿任长乐、未央两宫卫尉之职解除,对其外甥女婿、孙女婿所任的中郎将、骑都尉等要职予以调换,从许家子弟中安排亲信接管。
刘询将霍家掌控的军权全部收回,还派心腹秘密监控着霍家。而霍家人不知大势已去,仍然肆无忌惮、骄横跋扈。就连一个小小的霍氏家奴,竟然都敢欺负当朝御史。
这让刘询意识到,霍氏家族已经成了汉朝一枚毒瘤。汉朝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那就必须斩除霍家势力。
两年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拟在公元前67年起兵谋反,欲罢除天子,立霍禹为帝。
然而霍显此举早已在刘病已的监控之中,刘询名正言顺地剿杀了"霍家谋反",霍氏三族悉数被诛,霍成君皇后被废黜打入冷宫。
至此,霍光势力被彻底铲除,皇权牢牢地掌握在刘病已手中。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在未央宫病逝,享年43岁,在位25年,葬于杜陵。
也许是刘询出于故剑情深,他选择了他和许平君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遗憾的是,刘奭没能发扬光大他的政绩,结果直接导致王莾篡权,西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