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郑老师的《与书为伴》,才知道是世界读书日。我也误打误撞地写了一篇读后感,算是对世界读书日的一种回应吧。
看到郑老师写的读书生活,我就想起了我的读书生活。我觉得我从小不是特别喜欢书,也不喜欢干活,只知道和小伙伴们闹着玩,疯着玩。经常是在母亲的厉声呵斥中恋恋不舍的回家,读课本、做作业。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不知父亲从哪弄来一套四大名著,我就偷偷的从他屋里拿出来(父亲不喜欢我们动他的东西,不知道书是不是例外)。趁他不在家的时候看,印象最深的是看《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唯美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吸引着我。当时觉得薛宝钗就是一个坏女人,是她硬生生的拆散了这一对鸳鸯。母亲天天要我早点入睡,第二天还要上学。但看到入迷时,半夜三更还想看。于是就偷偷地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一页一页地看。我的眼近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上初中时,只顾着上学,很少翻看课本以外的书籍。上师范的时候,流行琼瑶的小说,周围的同学在看,我也拿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没事就去借书。有时一次借三五本,为了换其它的书,我就一天一本,一天两三本的看。看的有时看一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毕业了,上班了,除了课本、教参,其它的书籍也不再摸,不再看。课本、教参,也不曾深入的研读过。前几年,在老师的提醒下,也曾认真看过教参,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目光的短浅,但总是心动没行动。这几年,和老师在一个学校工作,天天看着她和周围的同事读书学习,心里也着急,也想看书,迫切地想读书。
在校领导的引导下,我那起了《红楼梦》,认真地读了起来。读名著原版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字不认识,要先查字典注音,再读书。我是有声朗读的,每一回至少读将近四十分钟。查字典、读书,每天我要努力挤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对于一个四十岁,有孩子有父母有工作的中年人来说,开始真是艰难,有时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做这件事。看着同事们个个都坚持的那么好,我也咬咬牙坚持着。终于读完了,却没有喜悦,因为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没读懂。间隔一个多月,我又开始了第二遍,现在已经读到五十二回了。这一次我边读边记笔记,觉得《红楼梦》博大精深,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探究、学习。因为读这本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学校的慧雅讲坛活动中,两次讲的都是与《红楼梦》有关的内容。看书与讲座,让我找回了自信,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读《红楼梦》的过程当中,我也看了基本教学方面的书籍,但越读越觉得自己肤浅,后悔以前浪费了大把的好时光。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珍惜当下,争取读更多的书。
有时候想,人到四十了,为什么还要想着读书?再想,嗯,不为什么,只是想让自己的余生更丰富,更从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