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夜。照例,年夜饭一过,守着电视看春晚,年年吐槽,来年仍旧看,不看,总觉得过年少了些什么。
如今,过年于我而言,更像是对家里长辈的一场告慰仪式。年轻一代,为生计、为梦想远离家乡打拼,一年难见几次,回来,于父母而言,意味着儿孙孝顺,长辈有福,大家长的荣誉感自豪感还在。如若不归,在旁人看来,这家就散了。因此,父母总是期盼着这一天,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说着这一年发生的事。做儿女的,报喜不报忧,多是听父母念叨着家里发生的大小事。
一到过年,长辈们都很喜欢回忆。一说到儿女的事,就会是这样的开头“你以前”。做儿女的打趣道,“你们怎么一说我们,就喜欢说以前的事。”我们长大太快,他们还没来得及跟上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老了,无法参与和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事。早在高中毕业后,我们基本就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知晓范围。我们不说,他们就更无从得知。这不是件好事。
随着步入社会,年纪和经历见长,也越发认识到父母对于了解儿女的渴望,哪怕是我们偶尔告诉他们一两件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他们就感到非常满足。在他们看来,自己仍旧可以作为儿女倾诉的对象,没有因为隔代被儿女摒弃在外。
所以,每一年,几乎都在重复上一年的关于我们以前的回忆,可我们仍旧听的很开心。不仅是父母,我们也在重复有关父母的回忆。以前总觉得,爸爸是很不显老的人。皮肤黝黑地发亮,总看不出苍老的模样,头发也是不见一根白发。那时,还总说年年回来,爸爸都是一个样。可最近一两年,惊觉他头发白了,脸上皱纹也起了,背驼了,有了变老的痕迹。时间太快,而我还没有好好了解我的父母,对于他们走过的大半生知之甚少。我开始做个提问者,总是去问爸爸以前的事,他和爷爷奶奶的故事,他和妈妈的故事,他和我们小时候的故事。知道的越多,爸爸的形象也就越丰满,也才惊觉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曾经的他如出一辙,脾性也是一样。
我们自以为摆脱了父母,其实,我们仍旧在循着他们走过的路一直往前,直至尽头。
曾和朋友讨论过家庭成员的排列顺序问题。绝大部分的家庭现在基本都是以子女第一,夫妻第二,最后是父母来排列。而我的排列顺序是父母、夫妻,最后是子女。大概是经历家庭变故后才深刻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父母劳苦大半生,身为儿女,自应当竭尽全力孝顺父母,让其安享晚年,如此,心里才会不留遗憾。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的存在就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是维系这个家庭的纽带,他们不在了,家也就没有了原有的味道。而自己的子女,还有大把的时间可尽情折腾,好与坏,是他们本应该去经历的,也该自己去承受。
趁着过年在家,多和父母说说话。有的人,见一次管一年;有些话,多说些,余生就够回忆。
临近12点,窗外烟花起,抓住16年的尾巴,说声:新年快乐。17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