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常识》是一本介绍中国建筑的好书。细腻而严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写作思路让读者心中有数。文中提到了许多古建筑,塔,石窟等,有年代,有建造者,有建筑风格,有历史,对于爱好旅游的人,真是难得的好书。
以前总喜欢打卡网红胜地,跟风拍美照,以显示自己到此一游。现在却更愿意驻足博物馆美术馆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之前也得做好功课,才能不虚此行。有句话说的好,游古迹名胜,犹如去拜访一位老人名家,如若不好充分准备,贸然去了,不仅唐突,反而走马观花,一无所获。
读完这本书我有几个感受很深刻地地方:
(一)读书要以兴趣为指导
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刚开始读真的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很多东西难以想象,但又急于想有清楚地认识,一直“死磕”,几次差点放弃,幸好坚持下来了。事后总结,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点,不用面面俱到,通过建筑感受文化、历史与艺术不失为一种美好的体验。后面就越读越轻快了,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二)爱国之情
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以及他们同一时代爱国青年的热血与情怀,尤其是路过山西偶然瞥到佛光寺的一角,后来想一寻究竟,有缘发现了佛光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真的被感动到了。这对于当时一心想要向世界证明中国建筑之伟大的热血青年简直大快人心,透过文字,爱国之情也被点燃了。全书到处都流露出她对整体中国建筑成就的自信和骄傲,不禁连我自己也自信和骄傲了起来。
(三)家门口的壮阔却被无视
本书我着重看的是云冈石窟部分,作为大同人从来都没好好感受一下云冈石窟的壮美,实在为自己的浅薄而惭愧。这本书也算是让我对家乡的古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吧。最欣赏的一点是,林徽因是宾大美术系毕业,后又耶鲁学习舞美。她在欣赏古建与彩绘时,有很多美术与美学视角。尤其讲到花纹绘制的细节时,细致入微,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林徽因 第三编
>> 建筑各部构材,在中国建筑中占位置最重要的,莫过于斗栱。斗栱演变的沿革,差不多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演变史。
>> 现在常见的明清栏杆,都是每两栏板之间立一望柱的。宋元以前,只在每面转角处立望柱而“寻杖”特长。
十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 说起来中国人避暑的地方,哪一处不是洋人开的天地,北戴河,牯岭,莫干山……所以峪道河也不是例外。
>> 山西庙宇的远景,无论大小都有两个特征:一是立体的组织,权衡俊美,各部参差高下,大小相依附,从任何视点望去均恰到好处;一是在山西,砖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带红黄色,在日光里与山冈原野同醉,浓艳夺人,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砖石如染,远近殷红映照,绮丽特甚。在这两点上,龙天庙亦非例外。谷中外人三十年来不识其名,但据这种印象,称这庙做“落日庙”并非无因的。
>> 殿重檐,上檐檐椽毁损一部分,露出橑檐枋及阑额,远望似唐代刻画中所见双层额枋的建筑
>> 前檐倾圮,檐檩暴落,竟给人以奢侈的误会
>> 大殿的平面布置几成方形,重檐金柱的分间,与外檐柱及内柱不相排列。
>> 耍头之上,撑头木伸出,刻略如麻叶云头,这可说是后来清式挑尖梁头之开始。
>> 柱头上用阑额和由额,二者之间用由额垫板
>> 荷叶墩
>> 各斗栱上的耍头,厚只及材之半,刻作霸王拳,劣匠弄巧的弊病,在此可见
>> 霍县太清观在北门内,志称宋天圣二年,道人陶崇人建,元延祐三年道人陈泰师修。观建于土丘之上,高出两旁地面甚多,而且愈往后愈高,最后部庭院与城墙顶平,全部布局颇饶趣味
>> 霍县文庙,建于元至元间,现在大门内还存元碑四座。由结构上看来,大概有许多座殿宇,还是元代遗构。在平面布置上,自大成门左右一直到后面,四周都有廊庑,显然是古代的制度。
>> 殿立在比例高耸的阶基上,前有月台;上用砖砌栏杆
>> 上面悬山顶有它自己的勾滴,降一级将水泄到下面一面坡顶上。
>> 弥勒垂足交胫坐,与云冈初期作品同,衣纹体态,无一非北魏初期的表征,古拙可喜。
>> 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联络,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拍枋,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
>> 就上檐斗栱看,柱头铺作的下昂,较补间铺作者稍宽,其上有颇大的梁头伸出,略具“桃尖”之形,下檐亦有梁头,但较小。
>> 山西因历代争战较少,故古建筑保存得特多。
>> 如太原的永祚寺大雄宝殿,是中国发券建筑中的主要作品,我们虽然怀疑它是受了耶稣会士东来的影响,但若没有山西原有通用的方法,也不会形成那样一种特殊的建筑的。在券上筑楼,也是山西的一种特征,所以在古剧里,凡以山西为背景的,多有上楼下楼的情形,可见其为一种极普遍的建筑法。
十一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 则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 人字栱
>> 藻井多用“支条”分格,但也有不分格的。
>> “连环纹”,其原则是每一环自成一组,与它组交结处,中间空隙,再填入小花样;初望之颇似汉时中国固有的绳纹,但绳纹的原则,与此大不相同,因绳纹多为两根盘结不断;以绳纹复杂交结的本身,作图案母题,不多借力于其它花样。而此种以三叶花为主的连环纹,则多见于波斯希腊雕饰。
>> 在结构根本原则及形式上,中国建筑二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不曾被外来影响所动摇。所谓受印度希腊影响者,实仅限于装饰雕刻两方面的。
>> 佛像雕刻
>> 者虽勇毅有劲,但缺乏任何韵趣,弱者则颇多伧丑。引人兴趣者,单是其古远的年代,而不是美术的本身。
>> 第二种佛容修长,衣褶质实而流畅。弱者质朴庄严;佳者含笑超尘,美有余韵,气魄纯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动;艺术之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任何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这种创造,纯为汉族本其固有美感趣味,在宗教艺术方面的发展。其精神与汉刻密切关联,与中印度佛像,反疏隔不同旨趣。
十二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 彩画图案在开始时是比较单纯的。最初是为了实用,为了适应木结构上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普遍地用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敷饰在木结构上;后来逐渐和美术上的要求统一起来,变得复杂丰富,成为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中特有的一种方法。
>> 宋代所规定的彩画方法,每色分深浅,并且浅的一面加白粉,深的再压墨,所谓“退晕”的处理,可能就是这种画法的发展。
>> 宋代《营造法式》中所总结的彩画方法,主要有六种:一、五彩遍装;二、碾玉装;三、青绿叠晕棱间装;四、解绿装;五、丹粉刷饰;六、杂间装。工作过程又分为四个程序:一、衬地;二、衬色;三、细色;四、贴金。此外还有“叠晕”和“剔填”的着色方法。应用于彩画中的纹饰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几种。“华纹”又分为“九品”,包括“卷草”花纹在内,“琐纹”即“锦纹”,分有六品。
十三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 敦煌边饰中还有一个第三种因素,就是它受到编织物花纹影响的方面,乃至于可说是绫锦图案的应用
>> 总之,敦煌图案花纹有主要的三种来源。一是伊兰系的石刻浮雕上的图案花纹,代表这种的是各种并列的忍冬叶纹。二是秦汉建筑物上的云气龙纹系统的图案,这种图案在敦煌多散见于壁画上或人字坡下木椽之间等。三是“文绣”锦文的系统,多见于画幅周沿,亦见于人物衣领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