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2018年12月31日,我照例是收看罗胖(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去年是一家三口在上海现场观看,而今年是通过优酷收看的。
今年的跨年演讲,通篇就是一个关键词——小趋势。
决定我们个体命运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大趋势,更是那种需要我们去主动发现的的小趋势。
小趋势是什么?
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是带来改变的改变。
小趋势的特点是什么?
1、小,很难被感知;
2、容易产生在非熟悉领域;
3、如一旦发生作用,如多米罗骨牌般连锁反应,难以预料;
4、小趋势没有末班车,而是随时可能发车,你就得时刻准备着。
也就是说,以前那种抓住大趋势,顺流而下,妄图一劳永逸依照通票吃遍天的打法,不生效了。必须用新的方法去抓住小趋势。
怎样抓住自己的小趋势呢?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思考并做好准备。罗胖提了扎心的五个问题:
1、你能看得到事实吗?
2、你能感知非共识吗?
3、你的时间够用吗?
4、你的力量从哪里来?
5、你想和时间做朋友,但是时间愿意做你的朋友吗?
与之对应,要抓住小趋势,你得先准备好着几个方向:
1、抓住小趋势,你得先学会多元思维模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抓住小趋势,你得先了解从共识中生长出来的非共识,挣脱观念的枷锁;
3、抓住小趋势,你得按照百岁人生的长度,去重新定义生命的坐标;
4、抓住小趋势,你得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5、抓住小趋势,你还得有一套长期主义的人生算法。
这次的跨年演讲,信息量大,干货很多,激情满满,许多的例子和金句,确实也算是精彩纷呈。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吸取自己的所需,每个人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事实”。
于我而言,收获很多,对于问题1“你能看到事实吗?”和问题2“你能感知非共识吗?”感受颇深,也激发了自己的思考。
因为我知道,所有获得的观点也好,事实也罢,如果不和自己的“已知”相对比,相结合,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且能用于实践提升认知和能力,那么,这个观点和事实,并没有为你所用。
感
世界似乎变了
在开始前,先再次回看了2017年的跨年演讲。
你以为是岁月静好,真实的世界是大河奔流。
这话令人印象深刻,至今牢记。另一句话至今仍记得的是:
岁月不饶人,而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今年的罗胖,和去年相比,似乎是变了。去年是用“大河奔流”的大趋势吓唬我等,鼓舞人们要追赶潮流把握趋势,光阴不能虚度,有志者事将竟成。
而今年,他告诉你:你再去把握大趋势潮流已经没有用了,这个世界,不断的变化就是世界本身。把握大趋势顺流而下,从而一劳永逸成为人生赢家的事,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然后,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模型,不是大河奔流,而是多米罗骨牌,很难预料。再拿5个问题扎心问你,你能抓住小趋势吗?
难,确实很难。
然而,也必须去思考啊。
世界似乎也没有变
我可以这样理解:真实的世界并不存在,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只是他想看到的世界的一个镜像而已。如果你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底层的事实和运行的规律。那么,一切的把握小趋势的努力,可能都是枉然。
如果,你能有一双穿透表象的眼睛,直抵核心,看清楚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明白了原本不理解的变化就是世界本身。那么,这个世界似乎又是一直没变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5问确实扎心,扎得也实实在在。而最核心的,是第1问和第2问。
你得具备多元思维模型,明白感知和真相之间的鸿沟,既能深度思考,又能还原真相,这样你才能看清楚事实。
就算看清楚了事实,你还得明白感知非共识,它是从共识中生长出来,然后从“异端”变为“革命”,再成为平常的物件。这是什么?
这既是创新的一个闭环,更是一种看清世界真相的思维方式,从而摆脱观念的枷锁。
如果能够具备多元思维看清事实,感知非共识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把自己的人生放在一个百年的坐标去思考,相信人心的力量,做时间的朋友,相信时间的力量。那么,就有更多的可能去把握自己的小趋势了。
因此,我认为第1问和第2问,才是核心。
思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不清楚事实?
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太多的观念束缚了我们,我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实。这就会造成感受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还有就是,任何事实都不会轻易地呈现,事实总是多维度的,甚至很多方面,以现有的观察和思考模式,是无法感知的。你难以看清。
再则,从我们的观察工具,我们的所有的感官和大脑,观测都是有个客观限度的,比方说,大脑处理和运行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外界的信息远远超过了电脑的处理能力。
因此,我们要用思维模型,进行抽象的思考。
而抽象的思考,可能会因为丢弃了大量的信息,就必须学会还原。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
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世界的本来面目。
你以为你看清了事实,和别人也达成了共识。然而,你再共识中逐渐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你看到了不一样的事实,非共识在原来的共识上生长了出来,然后,在压力中改变,逐渐颠覆了原来的共识,看到了新的真相,形成了新的创新颠覆性的思维,从而摆脱了原来的观念对你的限制。
多元思维模型以看清事实,感知非共识以颠覆创新的思维模式探索世界。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概念——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拨开表象看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回归到问题,以最根本的那个事实作为参照点来决策。
比如,马斯克的电动车特斯拉项目,就运用了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一开始,人们认为电动车的项目不现实,因为电池太贵成本太高了。而考察后,马斯克认为:无论电池现在是多贵,回到最本质的问题,电池的无论如何也减不下去的成本是多少?
电池的原料都是镍和锂等金属,就是降不下去的,其他的是生产和协作的成本,有优化的空间。
回到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个产品的可行性,成本也就是金属的组合,电池的价格就能无限逼近金属的价格。而金属的价格并不贵。
后来,按照这个思路,就造出了特斯拉。
这样的方法,是不是看清楚了这个事实:电池的成本可以无限接近于组成电池的金属。而不被当时电池价格高的假象所迷惑?
这是判断一件事情并作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呢?
想到“得到” App 上的产品思维课,结婚教练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一个人,就很有意思。
把人分作了五个层次来观察:
第一层:感知层。就是外观,身材样貌;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角色里,有这个角色的共性;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不一样;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
第五层:存在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第四层和第五层,才是一个人的 内核。也就是说,这个人是感知自己为什么要存在的。如果一个人满足于他(她)的状态,不再去折腾,那么也就不会再去使劲折腾。而如果不满足,包括事业的不满足,也包括关系的不满足,他(她)就会去到处找人找事做,去满足自己,去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感。
而这个一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也就是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是他的内核。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只有找到了这个参照,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
而按照第1问的多元思维模型,可以看到,其实是有很多维度的。只看到第一层第二层的表象,是无法看到真相的。识别人的真相,或许在第二层“角色框架层”的角色认知的共识上,慢慢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从共识中生长,发现这个人的个性,从而改变了简单的标签思维,摆脱了思维的限制。
运用第一性原理的能力,也是一种还原能力。
还原能力才是做事的人,逼近事实真相,把握小趋势最稀缺的能力。
然后,重新定义自己的坐标,吸取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成为时间的朋友。
行
首先是用多元思维模型去看清楚事实。以律师职业为例,真相是什么?
简单说,是有潜力但自己没有做好的现状。
感知的非共识呢?
所谓的共识,就是传统律师模式下的几乎没有营销没有推广的自然状态,要在这个共识上生长,成为不一样的非共识,那不就是要尝试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思维来打造品牌,摆脱原来的认知枷锁,获得更大的成长吗?
加入更大的平台相互赋能成就,就是一种非共识的感知后的选择。写作也好,社群建设,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再则,罗胖还给出了行动的建议,那就是:
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所谓核心算法,可以理解为看清真相后的全套打法,持续做正确的事。包括我正在写这篇不小心又写长了的文字,还包括持续地阅读与学习,社交,精进自己的业务。
所有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掉的,该翻篇就翻篇,因为人生太长了。
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获得更好更高的认知,和家人朋友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这些事情是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的。而那些浪费你的时间的会被时间冲刷掉的,比如任何一条娱乐八卦,无视并翻篇吧。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现在献给未来。
行动,从当下开始。唯有行动,才是去改变,去不断精进的根本。
那么,就不断地去践行自己的人生,去抓住每一次小趋势。当它来到的时候,把自己当做一粒子弹,发射出去。
元旦,以此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