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13-26页。内容:《国难与教育》、《行是知之始》、《“伪知识”阶级》。
从20岁的陶知行到26的陶行知,从笃信到怀疑再到批判。陶老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进取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如今的教育被社会诟病,就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早就跑偏了。甚至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教育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我们眼中心中口中的教育似乎就是分数,就是能考上名校的那几个“尖子生”。虽然国家早已严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口号喊得山响,课堂却无论如何都扎不了根。所以我们处在夹缝中的所谓教育一直不能与社会接轨,也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而这一矛盾中,最尴尬的却是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得畸形了。
特别是最近国外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显示:学历越高的人,幸福指数越低。我不由在想,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二、亲知、闻知、说知
“亲知是亲身得来的知识,就是‘行’中的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得来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这几个词让我想起了学情、学习、生成。亲知是闻知的基础,学情是学习的基础;亲知与闻知结合产生说知,基础学情通过学习产生新知。
三、知识、技能、智慧
陶老说“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不是在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也就是说,学到了知识要活用,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开花结果。至此别人的知识便是我们的真知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建构”。课堂上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旧知识产生建构,使新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应该就是陶老所说的真知识。将新旧两种知识有效构建在一起的过程叫方法,掌握方法后通过不断练习行程能力。掌握一系列方法轻松解决问题的人,我们称之为有智慧。
例如学习生字,我们一般从一些简单的、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字教起。像“手”这个字,每个孩子都有两只手,通过孩子们对已有的具体身体部位(学情)的掌握,再加上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手”字的字形(新知),让孩子们进行联系、记忆。这样“手”字的音、形、意就能合而为一(生成)。在引导正确书写后,我们会接着引导孩子们用“手”字进行组词:手指、手套、手机…或者增加难度用词说话。这样一个音形意结合的训练生成出运用“手”字组词造句的过程就是我们获得真知识的过程。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练习,最终就行成了认识象形字、运用象形字的能力。所以,想要形成能力,就要从将学来的知识变成真知识做起。
当然有些字我们学完之后不练不写,孩子们很快就会忘掉,那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就是“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