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为姐要搬家,所以回武汉前要将很多家用寄回来。考虑到我们房子放不下,于是和一位邻居沟通后决定在他那租一个小间。
沟通发生在9天前。当时我们谈了价格,双方都了解了一下诸如“租多久”、“放置的是什么东西”、“贵重与否”类细节。最后,他说随便哪天联系都行,我的回复是到时候联系他。
然而,到了今早,故事出现转折。再联系他时,他以为我不要了,就将房间另做处理了。而我以为之前已经说好了,很意外他的想法。还好,最后经过协商,这位邻居仍旧租给了我们。
回顾整个沟通过程,虽然我们最初交涉过,但是到最后,我们都没有给对方一个准话,而是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在执行。他以为我只是了解下,过了几天还没有联系,应该是不租了,也没有进一步发消息确认。而我以为他已经答应租给我们了,只是等着我们联系什么时候搬过去,我也没有在其间确认搬东西事宜。其实,在最初沟通的最后,只许任何一方挑明租或者不租,就不会有今天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应该是不少的。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按照自己想要的结果对对话进行处理,结论很容易落入主观的圈套。于是,在没有客观证实结论时,沟通双方就会产生分歧,最终导致无效沟通。
02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在这个事件中,如果孔子没有进行试探,那么自然而然会误会颜回。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沟通时,容易凭借所看的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下结论,殊不知通过这种主观的观察可能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
03
郭冬临有个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为了家庭不得不常喝酒应酬的父亲,在对待孩子妻子时简单粗暴。尤其是在对儿子,通常不是骂就是吼,还美其名曰“严父出孝子”。有一次,因为全班就儿子没交作文,班主任家访,督促父亲和儿子来一次现实版的《我和爸爸换角色》。
父亲在通过扮演儿子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于是有了深刻的反省。父与子,通过角色扮演,最终理解彼此。
这个故事,利用同理心,完成了父子的沟通。
在沟通中,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每个人出生环境、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等很多方面不同,所以,最好不要以自己的想法来定义一个人。俗言:存在即合理。在沟通的过程中,尽力去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许,能更好的帮助你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