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宜昌:武落钟离山
珠含玉蕴地,下里巴人音。佷山毓秀,夷水钟灵。一派佳丽灵淑之气,时氤氲于岩谷间。
武落钟离山,又名佷山,位于清江之畔,距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30公里,是土家族人的先祖—巴人发祥地。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 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欢。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4000多年前,巴氏“故出巫诞”, 巴务相从小受巫文化影响,加之勤劳好学。进入青年时,就会捕鱼、狩猎、占卜,同时机智勇敢,被其它四姓部族推为“五姓”组成的部落联盟之长,逐渐成为巴氏部落的领头人,奉为禀君。
此后巴族便溯清江而上,进入盐阳(今湖北恩施一带),在此建立了巴族发展的政治、军事据点。渐渐地巴族的势力扩展到了川东一带。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县一带),西至棘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南及黔涪(今贵州北部)”,以今天的重庆渝中区为行政中心,控制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巴国消亡。
“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禀君”。
禀君被称做向王天子,受到巴人及后裔土家族人的广泛崇拜。民间谣谚有“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之说,清江八百里沿途的向王天子庙香火尤为鼎盛,而以向王命名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
“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劝君唱歌莫轻薄,那山听见这山歌。”
《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这是战国时期楚国名士宋玉在《对楚王问》中的记载。巴土文化以“土”为特色,反映俗人俗事,散发泥土芬芳。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图腾白虎,崇拜祖先,信奉神灵,天人合一。
同时,他们的婚丧习俗,也极具浪漫色彩:把喜事办得悲悲切切,把丧事办得热热闹闹。姑娘出嫁时,以哭表达“念亲恩、伤离别”之情,哭中寓喜,喜中有哭,真切自然,表达了她们对人生及婚姻的理想和愿望。而人死亡之后,以乐为祭,把肃穆伤恸的灵堂变成炙热欢愉的歌舞场,颂扬亡人,慰藉生者,用欢乐代替悲哀,透露出一种“生死无界”的境界。这一喜一悲,充分表达了巴人后裔土家人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青山多见巴人迹
武落钟离山,山不高,主峰海拔397.5米,为湘、鄂、川、黔等地土家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这里巴人遗迹犹存。
赤黑二穴:“黑穴”和“赤穴”,这二穴是部落生儿育女的地方,巴务相就出生于“赤穴”。
向王庙:巴人首领廪君初名务相.
廪君殿内供奉土家族迄今最大的廪君和盐水女神雕像。
白虎是土家族人的图腾,象征土家人英勇、强壮和威猛。相传巴人领袖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升天。
石神台一柱擎天,石顶平台建有石神庙,内供有两具天然鹅卵石,传说是古代巴人生殖崇拜的遗痕。相传十几万年前,一块形状酷似阴阳两性的陨石带着火花从天而降,恰好落到了这个山头上,土家先祖以为是天神变身下凡,于是就将这块“神石”供奉在武落钟离山的高处,日夜焚香朝拜。
德济亭:巴人首领务相被尊奉为廪君后,遂率族人溯江而上,向西发展得到了盐水女神的相助,并结为夫妻,共创疆业,繁衍了巴人子孙,后世追思盐水女神的功德,尊其为德济娘娘,修亭以资怀念。
长阳有清江,山光接水光。
翠碧三百里,美名曰画廊。
珠含玉蕴地,下里巴人音。大山大江孕育了一个出色的文明,巴人的身影并没有消失在远古的峡江,而是化为热血,浸染着每个土家人,在这寻根祭祖的圣山—长阳武落钟离山,厚重积淀着、传承着、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