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照旧是贾樟柯的调调。电影中大量使用长镜头,很少有特写。给人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他们当中,窥探着那代汾阳人的生活。看文艺片真的好累,就像读张爱玲的小说,压抑,虔诚甚至有故作姿态的嫌疑。我们这个年代,太多人都在谈创新,但我接受的始终是二手的。我已经习惯了揣摩作者或是导演的潜台词,且还沾沾自喜,不觉得搭了顺风车只当刷了一波情怀。这是好事还是坏习惯,无解。倒是应该真诚的和贾樟柯导演说声谢谢。他唤起了我骨子里对家乡的留恋,对过往的相思。
老实讲,二十多岁的年纪无论放到哪个年代都不是应该回头看的,可我是地地道道的山西姑娘。山西人普遍恋家,再加上所处的年代日新月异还鱼龙混杂,总让人伤怀的现实一次次加深我对他的感情。
对于爷爷辈儿生活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奶奶口中,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和弟弟妹妹们赖在奶奶家,爷爷有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经常对我不客气,仔细想想,那老头儿不经意间给我留下了童年阴影。奶奶对谁都很仁义,但她又惹不起爷爷,只能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把我叫过去,给我讲故事。她的故事大多停留在农业合作社的时候,很饿,全中国的人都饿。爷爷家孩子又多,没办法只能晚上出去偷吃的,爷爷趁着天黑了拿回点玉米,奶奶着急忙慌做好,把孩子们叫起来分着吃,吃剩下的都埋到地下,免得被人发现。奶奶讲到这儿的时候还会说:哪像你们现在,你爸爸还小的时候哪里能吃到白面,都是玉米面。人小的时候对这些话是真的无法理解,也从没听到我心里。照样挑吃挑喝,就是个不懂人间疾苦的娃娃。可笑的是,等我真正从书里面了解了那段日子中国老百姓苦难的时候爷爷奶奶都相继去世了。
站台这部电影还有村民们聚在一起看电影的片段。不是现在摩登的影视城,也不是一人一张30不等的电影票,就是一大片空地,一个最原始的放映机。假如是晚上放电影,早上村里的广播站就开始广播,等到了晚上我跟着姑姑们搬个小板凳,拿着爸爸给的一块钱称点瓜子,当作一场盛大的集会,其实放的电影都是黑白的,题材大多是打日本鬼子。通常看到这儿,爷爷就开始回忆,他年轻的时候看到的勾子军,手里拿着长刀,杀人的时候把刀子刺到肚子里然后五脏六腑都被勾出来。六七岁的我听到这儿,不觉得鬼子可怕,而是:我爷爷更可怕。
还有剪头发。电影里的理发店是温州发廊,弹幕里好多人都在说温州发廊简直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我倒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小时候剪头发只需两块钱。剪头发的阿姨基本不询问我的意见,咔嚓咔嚓,一个假小子头就出来了,我妈告诉我那叫妹妹头。
要说顺着电影走的话,我能想到的带物象的回忆就这么点了,其他的模模糊糊也敲不出几个字儿。倒是来升华一下,想想电影的名字--站台。
站台想到的是火车,火车代表远方,远方大多喻示理想,而理想通常幻灭到生活。没错儿,吕梁避免不了的字眼就是穷。
从学校回文水有辆火车途经陕西和离石。我第一次坐的时候还想着数一数会经过几个隧道,用完了两只手以后就放弃了。太多了,说明都是山。我看到的山没有文人墨客的壮丽惠美,只有无奈的闭塞和荒凉。有一次跨文化课上,波哥提问我:吕梁是什么地方啊?我犹豫了一秒钟,挤出了几个字:革命老山区。众人笑,这大概是最坦诚的交待。舍友和我说,一听你是山西的想到的就是煤老板,大金链子一串一串的。我想,全中国的富豪只有煤老板衬得起土豪俩字。外面的人这样说,多半不是夸你有钱,是说你土酷土酷。扯远了,还是说说额家乡哇~
柴静这个女人把临汾展现到了外省人面前,所以他们对山西还有个印象:空气不好。这一点不能否认,尤其是我们那儿,清明节回家的那几天尤其。空气里都是土,鞋子穿出去一次就像加了层滤镜,路上的车又多,来来往往。尤其我家是临街而住,客厅里的茶几基本上是擦不干净的。这一点让我很是苦恼。
电影里一群年轻人追着火车跑,我记得我们是盯着飞机飞。一看到飞机留下的云就盯着看,这件事我清晰的记得。盯着飞机想着去北京天安门,因为妈妈买的早教片里有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说,天安门前太阳升~
从上初中开始,爸爸就开始负责接送我。初中还小,就是好吃懒做,想待在家单纯的享福,高中就不一样了。那时家里经济发生了动荡,爸爸说话的语调变得更加的沉稳,我不敢造次,乖乖的背起书包上车,我爸说这叫辛苦的求学之路。每次离开的时候他都会说:好好学昂。我不假思索的回:奥,知道哩。这个对话,现在还在继续,爸爸每次都买站台票送到我车厢门口,当我费老大劲儿提箱子上台阶的空当爸爸就说了:好好学昂。不过还加了句,到了打电话报平安昂。我还是:奥,知道哩。不过也加了句:不要想我昂。爸爸还会说:额才不想了。
父辈留在了家乡,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么啦好好念书。所以对我们的学习他们尤其上心,妈妈以前是老师,一年级我没开窍的时候没少挨她的打。三姑学习非常努力,考出去后留到了太原。爸爸说起三姑来就是抑制不住的骄傲,三妹考上大学在他眼里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最切实的例子。随着他的变老我的长大,生活里有时会出现很深的无力感,但也只是我的感受。爷爷住院的那段日子,求人找个关系做手术,办手续的时候总让我恍惚,一向遮风挡雨的爸爸妈妈其实有好多能力达不到的地方,夏天傍晚坐一块儿闲聊的时候,大人们经常对我说:二姑娘啊,将来给咱们考个公家的单位,咱们有自己人多好办事儿了。现在想想,那句话说的挺对的:哪里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冲到了你前面。
电影里还有隐藏的灰暗面。其实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提到农村大多会侧重写风流韵事。农村对于女性来说是没有隐私的,尤其是务农的女性。也许是环境使然,女性的自觉变少,外在的形象大多粗俗,或者是社会化程度太高,看起来污言秽语实际上那只是保护自己。男人,很少有温文尔雅的形象,即便出现,也都是受气包,出气筒。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没那么夸张但也不是毫无根据,掂量掂量还是不说了罢。
谁人青春不迷茫,不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无处安放的能量。对于远方的世界谁都有殷切的渴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像电影里张军广州回来一趟带回了录音机,手表这稀奇玩意儿还惹得众人心里痒痒。而很少有人能出去,到达远方。我想这也正是起名为站台的意义,站台,离火车只有一步的距离,而站台的背后则是赖以生存的家乡,困住就是困住。追着火车跑的那群年轻人也许就是认清了也认输的人。
出去和留下,会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