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的收藏体验该怎么做? 用户喜欢在网上收藏各种东西,把收藏到的东西占为己有,满足自我的占有欲,每个用户都为此而乐此不疲。 很多互联网产品在用户点击收藏后,让用户去选择收藏夹。其实用户并不喜欢去选择,他们只想简单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藏下来。 选择本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实际上,我每次都是选默认那个。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
. 微信收藏润物细无声 当然也有一些做的很好的体验,比如微信的收藏,收藏后会出现一个“收藏成功”的非模态反馈。 同时可以添加标签,但这个并非强制,为了满足那些有这种需求的用户。添加标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在日后的检索。 在收藏列表,微信会根据收藏的内容自动分成链接、文件、图片和视频等,最近使用位于第一位。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用户去创建自定义分类。 你也可以搜索标签来找到之前收藏的内容。
2. 拼趣(pinterest)智能识别收藏夹 网站会根据你采集的图片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动识别出图片对应的收藏夹类型。可以直接采集到对应的文件夹。 然而经过测试,经常会出现误差。因为图片的分类其实很复杂的,属于高度自定义,很显然,智能识别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3. 花瓣的快速采集 花瓣是一个设计师收集灵感的网站,该网站常见的用户使用场景是,设计师在浏览网站时,会大量采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但每次都要选择文件夹,非常繁琐且低 后来花瓣网加入了快速采集的功能,其逻辑是网站会默认选择上一次采集的收藏夹,这大大提高了用户采集图片的效率。 而如果你需要选择其他文件夹则可点击普通采集。
二、互动信息的隐私保护 社区类产品有各种点赞,收藏等互动信息,但用户又不想被别人知道这些信息。 因此,在规划产品时需要考虑到用户互动隐私的保护,这是用户侧的刚性需求。 1. 私密的点赞列表 抖音个人主页的点赞列表,我记得刚开始是公开的,且不能设置为私密。 用户点赞的视频会出现在这里,却少有人希望这些信息被别人看到,总有些点赞视频你并不想被别人看到。 如果点赞列表可见,那么用户在点赞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这不利于平台的互动率。 特别是随着抖音上熟人也越来越多,强关系社交场景在渐渐加强。 抖音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把它设计成了默认隐藏。(当然可以自己设置为公开,但只有极少数用户会这样做。) 由于点赞是私密的,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点赞自己喜欢的视频,毫无社交压力。 这是为何?源于人性心理学:窥私欲。人人都喜欢窥视别人的隐私,而不喜欢自己的隐私被窥视。
不然为何如今的QQ空间基本上都设置了权限,毕竟,谁想被别人窥视当年那个煞笔的自己呢?
2. 公众号“在看”和视频号“私密赞”的逻辑 现在订阅号打开率越来越低,朋友圈分享曾是订阅号流量来源的一大入口。 朋友圈早已沦为了一个人设打造的阵地,现在的人发圈越来越谨慎。 用户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在朋友圈分享文章了,除非是有利于自己人设打造的内容。 为了减轻用户的这种社交压力,微信推出了“在看”的功能。 用户点了“在看”后,此文章会出现在看一看这个模块,且七天前的分享将不可见,这就相当于一个弱化版的分享功能。 这将大大减轻用户分享的社交压力。对于公众号主来说,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流量入口,激发他们创作更多的内容。 视频号点赞也是同理,会被朋友看到,导致用户在点赞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 他会考虑,我点赞了这个视频,我老师、上司、父母、亲戚、朋友会不会看到?他们会怎么想?
但他在抖音上点赞是没有这么多顾虑的,单纯的喜欢就行。 第一,抖音是弱关系平台; 第二,抖音上的点赞默认是私密的。 因此,微信才推出了私密赞的功能,需要长按才能触发。 这并是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一是操作成本有点高,二是用户存在较高的学习成本。 微信作为一个强关系社交场景,这正是微信与抖音不一样的地方。 以上两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
三、确定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 同时用过mac OS和windows系统的用户不知是否发现,这两个操作系统的弹窗按钮“确定”和“取消”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mac的弹窗按钮确定在右,取消在左;而windows的刚好反过来,确定在左,取消在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哪一种更加合理?
1. 模态反馈定义 在交互设计中,这种弹窗叫做模态反馈,艾伦·库珀在《About Face 4》中提到: 模态模式一种临时模式,它通过遮罩将用户当前看到的内容和之前看到的内容区分开来,界面中只有 popup(弹出层)组件具有可交互行为,需要用户操作才能退出该模式。 《About Face4》Alan Cooper 模态的优势在于让用户专注于完成某个任务而不被干扰。 2. 哪个优先级更高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个按钮哪个使用率更高,一般来说,“确定”的点击率要远远高于“取消”。这是因为大多数用户对于自己的操作行为是明确的。 所以这两个按钮在视觉上一定要做出差异化,“确定”的视觉层级要高于“取消”,这样用户才会一目了然,不会感到困惑。 3. 两者背后的逻辑差异 回到刚才的问题,逆向思考这两者背后的逻辑差异。
windows弹窗的背后逻辑: 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所以把点击率更高的按钮放在左边更加符合人的正常阅读习惯。 mac弹窗的背后逻辑: 根据一般的任务的流程,“取消”在左代表返回上一步操作,而“确定”在右代表进入下一步任务流程。 看上去似乎都有道理,这两种交互方式本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在整个系统中保持一致性,让用户形成操作习惯就没有啥问题。
从个人的使用习惯而言,个人更倾向于mac的这种方式。 四、手机的实体键怎么放才合理? 手机上的实体按键电源键和音量键通常有两种分布方式,放在左右两侧或都放在右侧,前者以iPhone为代表,后者以安卓手机为代表。 1. 用户场景 我们先来看看都放在右侧会有什么问题,以下使用场景相信用户不会陌生: 用户a,在地铁上玩王者,声音有点大,想把声音调小,结果不小心按到了电源键,导致手机息屏,而此刻你正在激烈的团战,内心有一万只“草尼玛”奔腾而过…… 用户b,每次按电源键(解锁或锁屏)都会不小心同时按到音量键,结果直接就截图了!这种情况发生了不止一次,因为这两个按键离的太近了…… 用户c,自家的小米11,电源键位于中间位置,右手拿时大拇指会触碰到,左手拿时中指刚好会触碰到,而电源键又有指纹锁功能,导致手机在不断的解锁,而你毫无察觉……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得出结论:若按键都放在右侧,会导致用户经常误触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放在两侧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防止误触,尤其是盲按,不用担心按错,减少误操作的几率。 2. 电源键并非一开始位于右侧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手机的电源键一开始是位于顶部位置,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