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磅礴
天公煮雨竹斜斜,满院秋思寄海涯。
幸有亲朋来聚酒,不知明月照谁家。
《中秋》这首诗由磅礴创作,描绘了一个无月中秋节的景象和情感。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体现了对中秋团圆的美好愿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空中下着细雨,竹子被雨水打斜。院子里充满了秋天的思绪,仿佛这些思绪被寄托到了远方。幸好有亲朋好友前来相聚,共同饮酒,但不知那明亮的月亮究竟照耀着谁的家。
注释
天公煮雨:形容雨势不大,像是被天公慢慢烹煮出来的。
竹斜斜:竹子被雨水打斜,形容雨势较大。
秋思:秋天的思绪,通常带有淡淡的忧愁和思念。
寄海涯:将思绪寄托到远方,海涯指遥远的地方。
幸有:幸好有。
聚酒:聚集在一起饮酒。
创作背景
作者杨兆华,笔名“磅礴”,曾在政府机关从事多项工作,现任职于街道办事处,负责征地、拆迁、城市更新等工作。同时,他还参与经营指导农业园区种植葡萄、苹果、蓝莓及粮食作物等,致力于现代农业观光公园的策划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1。通过这些经历,磅礴不仅在行政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在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作者在某个中秋佳节,面对细雨和秋思,与亲朋好友相聚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朋友、知己的思念和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赏析
结构分析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前两句描绘了中秋雨夜的景象,后两句则转向了情感的表达。整体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立意分析 诗的前两句通过“天公煮雨竹斜斜”和“满院秋思寄海涯”描绘了一幅中秋雨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氛围。后两句“幸有亲朋来聚酒,不知明月照谁家”则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亲朋好友相聚的喜悦,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典故分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秋思”和“明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思念和孤独的情感。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句子,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文解析
“天公煮雨竹斜斜”这句诗描绘了中秋时节细雨绵绵的景象,仿佛天公在煮雨,霏霏细雨打湿了院落里的芊芊细竹,细竹斜斜地落下,给整个院子增添了一丝湿润和宁静。这里的“竹”象征着坚韧和高雅,与秋日的细雨形成了美丽的对比。
“满院秋思寄海涯”“满院秋思”表达了诗人内心满满的无尽思念,而“寄海涯”则暗示着这些思念飘向遥远的海崖,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幸有亲朋来聚酒”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感激之情,因为有他们在身边共度中秋佳节,举杯共饮,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和浓浓的亲情。
“不知明月照谁家”这句诗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今年的中秋诗人举杯望向天空,只见细雨霏霏,不见明月悠悠,不禁心中有些失落,今夜这轮圆月是否照入了他乡众多家庭,他们是否是在“举杯邀明月”“人间对酌月作陪”中度过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团圆夜。也在照耀着远方的亲人和朋?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佳句点评
“天公煮雨竹斜斜”:这一句通过“煮雨”和“竹斜斜”生动地描绘了雨夜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
“幸有亲朋来聚酒”: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在雨夜与亲朋好友相聚的喜悦,体现了人情的温暖。
“不知明月照谁家”:这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中华文化中团圆和感恩的象征。诗中提到的“明月”和“中秋”都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美好的愿望。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象征着圆满和完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