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年味儿”

一、“年”的由来

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也就是平年一年,或366天闰年)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君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年”就被人们降服,成了镇宅保平安的益兽。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感谢紫微星君下界带来的平安。

这些当然都是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神话故事,寄予着人们对平安、吉祥、幸福的祈求和渴望!

从造字来看,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也就是说“年”最早的含义与怪兽无关,并且是褒义文字,并非给人带来灾祸,吃人的怪兽一说纯属是后世传说杜撰的幻想。

战国时代《穀梁传·桓公三年》记载:“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个周期,于是“年”逐渐演变成为时间单位)

二、过年的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

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正月初二回娘家”是南北方共有的习俗,回娘家又称“归宁”。年初二回娘家,是“迎婿日”“姑爷节”。这天,出嫁的女儿会携带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还要给娘家的小孩子发红包。年初二也是敬财神的日子。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生灵时,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年初一至年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至年初七才是“人日”,而年初二是“狗日”

正月初三是猪日、老鼠娶亲日、扫帚日、谷子生日、赤狗日,宜打扫房间、早睡晚起、烧门神纸、包合子。初三也叫“赤口”日。“赤口”就是有口舌之争的意思,所以在古时候为了避免招惹口舌是非,大年初三大家都专心待在家里既不出门拜年也不邀请宾客来访。有一部分地方,初三也是“祭祖日”。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大年初四恭迎灶神,在位理学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中国人有“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俗,意即农历的初三、初六、初九是外出的吉利日子。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民间习俗初七这天必须食用七种不同青菜做成的菜饼,即芹、蒜、葱、香菜、韭。在这一天,南方有“捞鱼生”的习俗,就是把鱼肉、配菜和酱料倒进大盘子里,人们用筷子捞动。古时候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会在自家院子摊煎饼,这样做寓意新一年里五谷丰登。

正月初八,又称谷日节。"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不吃煮熟的谷物。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

大年初九,按照民间习俗来讲,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天日节”、“玉皇诞”或“天公生”。有人认为在初九这一天办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上年纪的人,将难办的事情放到正月初九这天来办,认为这天办事效果好。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正月十一为了纪念和祭祀紫姑,这一天是要进行仪式去祭祀紫姑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年十二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民间在这一天有许多传统习俗,寓意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没有鼠害,丰收丰产。

正月十三汉族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天要在厨灶下点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汉族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四川南充嘉陵区在这一天举办“蛴蟆节”,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跟春节家人团聚不同,元宵节则是走出来参与社区活动,投入其中。元宵节的一切活动以“闹”为核心,人们舞龙灯、放花灯、踩高跷、集体祭祀等。每到正月,自贡灯会就成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动”。这一习俗起源于唐宋时期,当时的人们燃灯、赏灯,是过年时重要的节俗。社火亦是元宵节习俗之一。社火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至今,在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元宵节耍社火仍然是年节的重要活动。

三、回忆童年的年味儿

记忆中的春节,年味儿是特别浓的。从腊月开始大人们就紧张有序地为过年忙碌着。腊八过后,进城置办年货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临近年关时大街上人山人海,人车川流不息。商场中,市场里熙熙攘攘,到处都挤满了置办年货、购买新衣服的人们。人们攒足了一年的辛劳在此刻得到释放和回馈——置办年货,购买走亲访友的礼品,挑选中意的衣服……忙碌中藏着喜悦和期盼。从腊月二十三起,全家人开始扫尘,擦玻璃,清理卫生,整理屋子,清除旧物,添置新品,写对联,理发洗澡等等。母亲开始忙碌着做年糕,蒸花糕,蒸花馍,蒸蒸肉和丸子,做粉条和各种肉食,把各种小炒菜的配菜切好,凉菜做好,饺子馅调好,只等着整个春节期间现成享用。就这样在忙碌中已经来到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父亲开始在院子里忙碌,劈柴火,收拾整理庭院,清除杂物,我最乐意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做小帮手。到了腊月三十,全家总动员洒扫庭院,垒旺火,熬浆糊,贴春联,挂灯笼。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写的,自家的春联贴好后,我们姐弟三人和小伙伴一起,还要挨家挨户地看大门上的春联,边念边评,欣赏着春联上的毛笔字。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欢乐和温馨热气腾腾地弥漫在整个屋子。那个年代,电视是稀奇物件,看电视的特权也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无条件开放。全家人一起看春晚是过年最期盼的事情之一。那时的春晚有趣又有料,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欢声笑语,添加了很多精神养分,也给生活在物质充裕的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无尽美好的回忆。到了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左右,鞭炮声此起彼伏、由远而近渐渐密集起来。我们尽管睡眼惺忪,但还是抑制不住换新衣、穿新鞋的欣喜若狂,强睁开眼,洗漱,喝红糖水,然后欢心雀跃地跟在父亲后面点旺火,放鞭炮。那时,整个村里家境好的人家不多,过年准备的鞭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花炮的种类总是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自家的鞭炮很快就被点完了,意犹未尽的我们自然会站在院中欣赏着绽放在别人家上空的五彩缤纷的烟花,这个是天女散花,那个是满天星…眼神中满是羡慕。之后是全家人围着烤旺火,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没有病灾。在旺火火势减弱时,母亲把几个蒸馍放到旺火里烤。到吃早饭时,那几个馍烤得呀,焦黄焦黄的,咬一口,外面焦脆,里面绵软,比热蒸馍好吃多了。到吃早饭了,全家人围坐炕上,桌子上的饭菜比平日里不知要丰盛多少倍,而且破天荒地红酒上桌,我们姐弟仨可以尽兴地喝,直到喝得头微晕,脸微红,现在想起来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那个爽。吃过早饭,全家人穿戴整齐,一起出门去,大街上的人也陆续多了起来,大家都喜气洋洋,互相祝福“过年好”。上午给家族长辈们拜年,下午大人们到左邻右舍和关系亲近的朋友家里串门,我们姐弟三人或者跟着父母或者找小朋友玩耍,这一天没有作业的牵绊,没有成绩的烦恼,只有尽情地玩耍,尽情地吃糖果、瓜子、核桃、黑枣。有时上午拜年累了,再加上连续几天紧张忙碌的劳作,疲惫达到了顶点,这时候最享受的还是在暖和的炕上自然安心地沉沉睡去,直到被家里来客们嘁嘁喳喳的聊天声惊醒,才发现屋里早已亮起了灯。记忆中,初一这天睡到自然醒的觉是极幸福的事。初二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跟着父母去外公外婆家,又是一个大家庭聚会的日子,中午围坐一起吃着外婆准备的过年饭菜,和舅舅家孩子们一起玩耍,玩得兴起,就在外婆家住好几天。儿时住在外婆家玩耍的日子大概是多数人存放在心底最柔软的记忆。初三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但大部分时候是大人的事情。这一天亲戚朋友间是不互相走动的,应该是出于对逝去先祖的缅怀,同时也为了避免遭人嫌弃,因为当地的风俗是有这个讲究的。这一天也是祠堂开放日,一年当中只有这一天,我们才有机会进去祠堂看看挂在墙上的族谱图。听人说,女孩不能进去,不过,我悄悄溜进去看过一次。接下来几天里,我们在玩的同时也得兼顾着写作业,直盼望着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跟着父母去城里看红火。正月十五是闹红火的正日子,所以,正月十五这天人最多。白天,市里最繁华的街道两旁挤满了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人潮涌动。树杈上,房顶上都挤满了人,人们惦着脚,伸长脖子,摩肩接踵就是为了看全市组织的彩车游展和各个单位的文艺节目。晚上,大街上的人只增不减,我们紧紧牵着大人的手,紧跟大人的脚步,随着涌动的人流不停地走啊走,道路两旁挂满了灯笼,树上缠满了各色彩灯,街上陆陆续续地开过一辆辆五彩斑斓的彩车,晚上的彩车在灯饰的点缀下愈发耀眼夺目。不过,说起正月十五闹红火,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我和姐姐在某一年亲自参加了本村组织的踩高跷训练,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时间里去市里闹红火演出,去各个单位拜年,尽管每天回到家已经累的抬不起腿,走不成路了,但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那样的日子是痛并快乐着,那段经历也成了我人生过往中最珍贵的回忆。正月十六一过,春节也意味着过完了,接下来的日子又恢复如常,大人小孩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四、如今的年味儿

如今,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已经融进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物质条件好了,吃的穿的随时都能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关于春节原有的习俗也逐渐远去,年味儿也越来越淡。

进入腊月,人们也不再忙碌了,只需去超市逛几次,就能把所需的东西一应俱全地买回来。钱可以买到一切。花馍,花糕,蒸肉,丸子,年糕,粉条,熟肉等等都不需要亲自去做,省时省力,少去了很多麻烦,减少了很多辛劳,但同时也没有了妈妈的味道,没有了年的味道。春联或者买或者商家搞活动赠送,一律都是印刷体,少了墨香味儿,淡了年味儿。春联内容也不再需要人们绞尽脑汁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现编,春联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贵气,褪去了红纸黑字的单调,同时再也找不回童年时到别人家门口品味春联的兴致。互联网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可以把衣服和各种年货网购回来,轻松便捷的购物方式毫无疑问再一次冲淡了年味儿。特别是最近连续几年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和减少火灾隐患,政府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和烧旺火,过年的气氛骤减。如今的除夕夜是在索然无味的春晚直播,在人们视线不离手机的自嗨中悄然溜走的。住在干净明亮的楼房里,每家每户紧闭着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的防盗门不仅阻断了邻里之间的来往,也让邻里串门,互道祝福的年味儿淡然无存。正月十五也不像以前那样红火,再加上各种演出活动在平常日子里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已经屡见不鲜了。尽管现在的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但不管怎样,回家过年,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看春晚的习俗没变;祈福家人、朋友幸福安康,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没有变。春节依然是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亘古不变的坚守传承的中华文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46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68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213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66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5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25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16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8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2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93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7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18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38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6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