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吃饭都很快,这是被逼的,不然会吃不饱。
从军训开始,每天最关注的就是吃饭。
训练场上,刚开始训练就盼望快点训练结束,脑子里全是饭堂一个个热腾腾的菜肴,由于伙食是社会化保障,每天不重样,加上大强度的训练,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今天吃什么。
训练场上苦一点,累一点算了,每个人都要面临这些,最重要的是食堂里在准备什么,能够吃到什么。
军训结束,从训练场走回食堂,这一段跑是漫长的,负责训练的领队一般是高一级的学员,我们都亲切地称为班长。
班长在这一段路上是想尽办法,折腾大家的。
队伍走得不齐,停下来,重新整队再出发。歌唱得不齐,重新停下来,唱上几遍再走。
如果上午刚学完正步一步一动,那回去吃饭的路上仿佛是最佳训练场,班长们会利用这一段,让队伍停下来,四人一排,一步一动踢着回去吃饭。
如果中间出现任何问题便回去接着踢。
闻到饭堂飘出的香气,脑子里想着各式的美食,一上午已经很疲惫了,心神不宁,底盘哪里会稳,一摇一晃地向前挪去,如果实在定力太差,踢不了几步便几下阵来。
这还不算,我们比较点正的是,回饭堂的路是上坡,更要考验技术了。
有的为了加大难度,这一排四人有一人踢不过去,要接着重新踢。
当集体的光环一旦形成,无形中每个人都有了压力,都不想拉后腿,大家都憋着一口气,要把挑战消灭。
其它同志都在起点瞪眼看着呢。
50米的上坡路,四人一排,一步一动,踢到头,成功后才能归队,如一人点地,动作不规范,四人则要重新来,而且要排在最后。
所有人都轮一遍后,成功的人员带队去饭堂,其它人员则留下继续挑战。
还好我们组比较幸运,一次成功,有三个组最后怎么都不行,中午大家午休一会,他们则是在走廊里压被子。
训练其间的饭菜格外香,一是战友都是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陕西全新的饮食口味本身就是吸引。二是训练比较辛苦,胃口大涨。三是都是精壮小伙,本身吃得都多。
饭堂确实是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
但是吃饭是有时限的。饭前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强军战歌》等都是唱烂的歌。
大家最喜欢的是《打靶归来》,因为短,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本以为可以开吃了,但是班长一声怒喝:
“糊弄鬼子呢?重唱!”
“唱三首!”
又一顿扯着脖子吼,最后班长才同意,然而军训其间,基本上是六人一桌,事先准备好的饭菜。
大家坐定,笔直坚挺,只等着班长下开饭口令。
而吃饭时间只有不到五分钟。
有的时候,甚至不到三分钟,要的就是让大伙吃不饱。
当时不理解,班长这不是纯粹为一整人吗?但现在想来,都是训练,都是军训应有的科目。
要的就是快吃,什么细嚼慢咽,细品慢喝,稍有拖沓,就吃不饱了,所以一声开饭令下,大家都是饿猪一样抢着往嘴里塞,哪顾什么形象不形象。
突然,一声哨响,大家扔下碗筷就往门外队伍跑,最后几个是要受惩罚的,回去之后,有可能让打扫厕所或者一中午修被子。
这些导致吃的印象在我的大学记忆里特别深刻。
军训三个月结束后,每人有一张饭卡,每月定期充饭费。
节省的同学会饭卡里的钱买一些零食,有时饭堂顶层也有提供炒菜服务,周末大家可以小聚一下,之前不让喝点小酒,现在早已都戒了。
戒酒令是绿色阵地里是最严的。
学校一般是采取社会化保障。
我们学校有两家餐饮公司,相互间有竞争。
我最喜欢的就是米线配肉夹馍,有时晚上会有新上的肘子肉,也是相当诱人,那时每次吃的特别过瘾,现在想来也是思念有加。
更绝的是,我的一个战友用饭卡养了一个女友,一时间成为我们这一届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