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而不懒惰的,只有颜回这一个学生。这不就是孔子表扬学生的一句话嘛,为什么特意把它记录下来?其实它说明了一个通俗的道理,就是简单的事情能重复认真地去做,本身就不简单。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吩咐一位年轻人去照顾一位老年人,他会有这个心,肯定会去做,但是缺乏一份热情,他会觉得是老师叫他去做的,而没有感觉到这件事是他应该去做的,在认识上就差那么一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坚持不好。也许他一开始做的很好,但是越往后越难坚持。有些老年人为他服务久了,会觉得你这么做是应该的。第一次有感谢之意,第二次觉得差不多,第三次可能你迟到了,他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守时,你还得向他道歉。
由此可知做一件好事,也有如此的困难,要“语之而不惰者”,讲到了就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能持之以恒地去做,实在是非常难的事。
再比如,我们都会遇到熟人有事相托。知道这事自己能够办到,当时就答应了,可是之后又觉得烦,一放就搁置了两三天,结果就把这事给“惰”下去了。当然有时会趁热打铁赶紧办,可办了以后有没有结果不知道。办不到的也要早告诉人家。否则就跟医生替人看病一样,看不好的,给人家一点平安药吃,好不了也死不了,这就是拖,这就是罪过。所以孔子讲颜回的这句话,表面上看很普通,真正体会一下,这种修养实在是不容易。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是孔子在别人面前赞叹颜回。可惜得很啊,我只看到他的进步,没有看到他的成就。有进步应该有很大的成就,可惜颜回短命死了,所以成就没有看出来。因此孔子发出如下的感慨: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所谓的“苗”就是根苗。有些植物,种籽种下去,发出的芽非常好,应该前途无量,但结果却长不大,枝叶并不茂盛,这就是“苗而不秀”。也就是说有些人小时了了,大时糊涂。一些年轻人看起来非常好,但是眼看着他慢慢变,变到最后却不成器。再往后发展就是“秀而不实”,虽然花叶扶疏,但没有结出果实来。
现在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大家都对其寄以厚望,但是不见得今后对社会的贡献就一定大,这也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一些人学术文章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没有几篇。
所以读书也好,学问也罢,无论哪方面,能够做到对社会发展真正有成就,很不容易。这也就是孔子对人物的感叹。有许多人,聪明而进取,有前途,但最后并没有什么结果。许多人的事业、道德、学问,都在这两句话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