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个病魔肆虐的冬季,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休养生息,倒是静下心来读完了一些书籍。在此记录一下12月和1月读过的书籍,感谢它们陪伴我走过寒冬。
01
《微习惯》斯蒂芬·盖斯
这本书介绍了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人们无法让改变的效果持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但其实有问题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采用的策略。当你开始用微习惯策略教你的方法按照大脑的规律做事情时,持久改变其实很容易。
微习惯策略的精髓便是摆脱高期待值等外在条件的无形限制与心理压力,让自己一身轻松地行动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便有机会做得更多,当行为成为习惯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曾经觉得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在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尝试。也许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但哪怕一点点微小的坚持也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如果有处于迷茫中、想要改变自己又不清楚该怎么做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书中的方法。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只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就比毫无作为强无数倍。
你能摸到自己的鼻子,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抵触情绪比你的意志力弱。
02
《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武田友纪
帮助引导高敏感人士,从认知自己的敏感情绪,到从自己的敏感情绪中走出来,再到追求真正的自我幸福,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这本书真是高敏感人士的福音,可以帮助高敏感人士正确且正向地认识到自己拥有着怎样宝贵的特质,以及怎样避免痛苦消极的感受,使自己不再因为频频陷入内耗而感到疲惫不堪。这是一份每天只要做一点点,就能让自己拥有幸福的清单。
学会珍惜并合理运用自己的敏感之后,高敏感人士的状态会越来越好。
聊不到一起既不是自己的原因也不是他人的原因,只是思考的深度不同和感知方式不同而已。
尽情感受、深入思考、深刻体会,这样的敏感对高敏感人士而言,是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作为武器和工具来使用的,我们要伴着“感受什么都可以,没关系的”这样的信念生活,自在成长。
我们要从“更快、更好”这种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向“天空真美啊”“这个太好吃了”“发呆的时间真舒服”等这样尽情感受幸福日常的生活方式。
03
《微行动》枡野俊明
如何在100天内改变自己?不用通过高难度的行动,而是每天很微小的简单任务就可以。微小行动也许只需要30秒,而这30秒能改变你的一整天。
日本美学大师写的书,内容确实充满了日式生活哲学的气息。小到如何用心冲一杯咖啡、如何进食,大到禅修与烦恼等等,展现了一种在禅意生活中的精神栖居之感。
舍弃执念,舍弃臆想,缩减所持之物。从简而活,即舍弃心与身的负担。
耳闻鸟鸣或水声,同时静心阅读书物。独酌孤酒,同时眺望杯中映月。若有动物靠近,便与之一同嬉戏。常借自由之心,以原本的模样生存。如此般生活持续地作为理想存在。
存于心中,名为不安之物,实际是无实体之物。畏惧并执着于无实体之物,这是何等空虚之事。未发生之事并无必要烦恼。仅仅考虑当下正发生之事便可。不安基本是由你内心擅自造出之物,并不具备实体。
以柔软之心接纳变化,不应执着于过往。
眼中所见并非全部。
不执着于世事,亦不执着于话语。
04
《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何大草
这本书生动再现了诗人王维的晚年生活,他与裴迪的日常与复杂情感,他与一二友人的交往,以及他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在内心中一点一滴构筑王维的形象的过程,对深入了解王维的心路历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读的过程中总有强烈的嗑CP的感觉,而且还是一本虐恋文……喜欢八卦吃瓜的朋友可以闲来小读一番。
“你禅修一辈子,还是没把两颗心放平。”
“两颗心?”
“一颗苍老心,不争。一颗童心,必争。”
有的人,就是要被违碍心愿的力推着,才有一颗活下去的心。
王维是玉,玉玺之质,搁在半明半暗处。李白是鼎,一生在坎坷之路上翻滚。杜甫是木,四季都在落叶萧萧。
05
《吃好玩好,日子过好》汪曾祺
书中分五个部分,聊到了五湖四海的人口味各异,各色鲜果蔬菜,肉食,昆明的特色饮食以及文学中的吃食。
一本简单的小书,阅读的进程跨越了大半个月,正好是在年底阳了的期间。算是在没有力气没有胃口的一段时间里给我带来了些许慰藉。窃以为,每个月若能阅读一本跟美食相关的书,那日子至少也不会太差。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
有些人总想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不独卤锅,不独文化,包括其他的东西。比如文学,就不必要求大家都写“主旋律”。
06
《MBTI16型人格漫画书》梁锋/胡凌浩
MBTI的英文全称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意思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是全球通用的一种人格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社交、职业选择、情感沟通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漫画详细介绍了16型人格,可以更加精准地剖析自我,对于选择专业、职业、甚至是伴侣时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自己的MBTI人格是INFP,所以主要看了书中关于INFP的部分,之后感觉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又去查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来看,觉得MBTI人格分析确实是说得挺准的,可以给想要深入了解自己性格的朋友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切忌教条地对待人格测试的结果,人的复杂程度远非几个维度可以概括。不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有效方法。
了解MBTI的意义在于:明白没有哪种人格是“最好的人格”,每种人格都有优势和劣势的部分。在探寻MBTI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领悟雅典德尔菲神庙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的喻义。
07
《长得好看能当饭吃吗:提升认知的33个经济学常识》谢宗博
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掌握经济学思维,能帮你更通透地认清人生中各种事件背后的逻辑。
书中干货较多,选择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33个有意思的问题,都非常有针对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讲解得有理有据,令人读来茅塞顿开。所以这本书看了比较久,但是也解答了一些原本想不通的问题。
归因偏差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
金钱不仅能够降低我们对痛苦的感受,还能够降低我们对快乐的感受。
歧视是一种低成本的避免风险的策略。
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
商业是不是慈善,要看商业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人。
08
《我离开之后》苏西·霍普金斯
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人生指南,教女儿如何过好母亲离开后的人生,如何解决即将遇到的各种难题。母亲苏西幽默又感人肺腑的文字,搭配情感真挚表现强烈的的插图,让人阅读时又想哭又想笑。
书中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有实用的菜谱,温暖的鼓励,人生态度,处事哲理等等。从第1天到第20000天,跨越了50多年的时间,温柔风趣的言语背后藏着深情的陪伴,仿佛母亲并未离去,一直陪伴着女儿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们共同的记忆汇聚成一条长河,
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让那记忆之河流经你,穿越你,
带着你不断前进,不断超越。”
09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对于日本老年人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各种影响。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阅读过程还是挺难受的,这本书也算是敲了一个警钟,毕竟日本这种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离我们似乎也不远了,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该如何规划养老问题。
真正的痛苦,在于失去了与人、与社会等的“联系”,在于不知道为谁活着、为什么活着。
希望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是个不会让老人放弃求生意志的社会。
10
《我会独立思考》安德里亚·戴宾克
本书是一本构筑思考能力地基、互动性自查性超强的批判性思维成长指南。一步一步引导你如何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生活和时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帮助你学会如何精准提问、分析证据真伪、运用思维逻辑得出合理结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判断。
作者把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分为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寻找证据、建立联系、从联系中得到结论),评估证据(注意8种谬误:人身攻击谬误、稻草人谬误、乐队花车谬误、划破谬误、逃避话题谬误、虚假两难谬误、诉诸主观情感谬误、假性因果谬误),产生好奇,得出结论,讨论其他观点,自我成长这几个步骤,并分别就各步骤的做法进行了阐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8种谬误的部分,如果都了解清楚了就能轻松看破键盘侠们的诡计了。
独立思考是一项技术,需要学习和练习。
我们的大脑容易夸张,容易想象,容易讨好,就是不容易冷静。
事实是一种可以被证实的陈述。观点则是对某种看法的陈述。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寻找答案或得出结论,还事关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