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你信不信,我已经忍很久啦!”
“你别跟我说对不起,说了我也要打你!”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你了,我今天就要打你一顿!”
一边炒着菜伴着油烟机的嗡嗡声,我隐约听到客厅传来娃的怒吼。
好在菜炒完,我带着颗八卦的心赶到客厅,生怕错过全剧的高潮。
原来幸福在冲着吉祥咆哮,扬言今天一定要揍他一顿,吉祥抹着眼泪跑进了洗手间。
幸福继续咆哮着:“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他了,我今天就一定要打他一顿,一年里有个一啊,所以我今天就得打他一顿。”
暴怒中还能有此逻辑,老娘着实佩服的透透的。
只不过事后我在想,这是个什么逻辑。
边说边追到了洗手间,这时我不能再无作为了,说了句:“我不同意你打吉祥。”
接着迎来幸福劈头盖脸的争论,当然还是原来那一套。
我要和孩子争论吗?
我的懒癌又上来了,懒的掉渣的我听着幸福一边痛诉一边往外挤字。
听他哭诉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吉祥弄丢了;
“嗯,特别珍惜的玩具找不到,心疼坏了;”
听他哭诉吉祥不负责任,不帮他找;
“你觉得吉祥给你弄丢了,还不给你找,你特别愤怒;”
听他哭诉那个玩具是他的第一个乐高作品,他特别珍惜;
“玩具找不到了,你特别担心;”
听他哭诉自己原来老打吉祥,但是他已经能够克制已经很多年没有打过吉祥了;
听着他从哭诉到给我讲道理说什么样的玩具才好玩才有意义;
好在这些懒到极点的回应每次都得到了幸福无比坚定地肯定:“是。”看来老母亲还算靠谱。
就这样伴着我从牙缝里往外挤的这些字,这个愤怒的小火龙竟然火灭了,冒出来一句:“你去哄吉祥吧。”
唉呀妈,听到这句话时,老母亲意出望外的同时竟然还有些小感动。
孩子真的需要父母教育吗?
父母需要在孩子发生冲突时赶紧去评判对错,当个法官吗?
父母需要在孩子打架时赶紧灌输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吗?估计就算你灌了也会被退回来。
往往我们越想平息战争,越想让手足之间相亲相爱,我们就会越想要喋喋不休的指责和讲道理,结果反而把两个孩子越推越远。
孩子之间除了比较,排斥,其实更多的是对彼此的惦记。但因为我们太担心他们不为对方着想,反而用力过猛的去讲道理,立规矩。结果道理不但没用,规矩不但失效,连自己的父母身份都不被孩子待见了。
想让孩子相亲相爱,先放下对相亲相爱的奢念,把每个孩子爱足再说。
不评判对错,老老实实做一个倾听者,听听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这些情绪被听完,我们的爱就灌进孩子心里了。
等孩子心里有爱了,他也有能力去爱别人了。
再说说吉祥那边,得到幸福的“圣旨”老母亲带着喜出望外的心情奔向洗手间,小家伙估计是怕幸福冲进去揍他,把门还给反锁了。
真聪明!
听到是老娘的呼唤,还算给我面子,竟然放我进去了。
赶紧搂着这个委屈的娃听他哭诉:
听他哭诉那个玩具他没有拿;
“嗯,玩具不是你拿的,你觉得委屈。”
听他哭诉幸福不让他说对不起;
“嗯,想道歉他却不让你说,你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听他哭诉他好生气;
哭诉的差不多了,幸福开门进来,告诉我他把菜盛到盘子里了,可以吃饭了吗?
没想到吉祥竟痛快的答应了。
这个戏到这,我这个配角都看懵了,怎么可以这样?
高潮呢?高潮呢?高潮呢?
又被我搅和黄了呀?
话说我连剧情都没弄明白,戏就结束了,好生气。
面对孩子的冲突,父母知不知道真相重要吗?
如果你一定要搞出个是非对错,那真相必须重要。
面对孩子的冲突,我们要搞的是谁对谁错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
面对孩子的冲突,平息每个孩子的情绪,让崩溃的情绪随着我们的理解和接纳流走,冲突就解决了。
至于对错,不在父母心中,而在孩子心中!
你家娃打过架吗,你怎么干的?
留言里说说吧。
后续小爆料:接下来一晚上,哥俩无比亲密,无比谦让,无比为对方着想。
冲突不是坏事,建设性的冲突之后来临的是更为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