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是强大的,身体上的伤痕足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心灵上的伤痕足以夺走一个人的信念,但是伤痕又是脆弱的,一切的伤痕只要不能将人毁灭,就一定会让心灵变得更强大。
我来到简书进行日更,已经50天了。
我曾经认为自己不是写作那块料,因为初中和高中作文都脱离了生活,都是强拼硬凑的,一点也不精彩,写作在那时是一件痛苦的事,然而生活上的伤痕需要倾诉,我选择了用写作来发泄。
最初选择写作来到简书日更,是因为倾诉的需要。宣泄,是文学最原始的功能。
在过去,有一段非常迷茫焦虑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梦想的光芒消失不见,四处求助也没有人能够理解,“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在那黑暗的“迷夜”里,我自卑、孤独、彷徨,甚至想过毁灭。然而我是幸运的,曾经的经历让我确信:书籍和写作可以让一切好起来的,曾经的我和文学结缘,《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兰河传》、《简·爱》等等都告诉我要敢于面对而不是逃避。
于是写作成了一件自然的事情,从最初几百字的情绪的抒发和灵感的阐述:“怎么个活法” “未来的样子” “关于情绪” “自信感的来源”到之后随便写写就是千字文,就从简单的情绪抒发和灵感记录转到了更为理性的阶段,写了“无用之用” “清晨” “日出”等等,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所谓对伤痕和自己的处境的理性的分析(心理学上叫自我直觉)偏于说教的意味,我自己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
于是我有意识地去做出改变,辩证法要求我们全面、辩证、分析的去看问题,说真理具有条件性,所以当我得出那些看起来好像正确和感人肺腑的感悟时,我的条件是什么?我想过,并且最后得出答案,那是我的生活,是小我的阶段性的东西,还有我的经历,那些东西有没有意义呢?是有的。只不过我把它们干巴巴地说了出来,并且还没有说完整,只是片面的在说,说我所关注的。所以有问题的是感悟和生活记录的呈现方式,作家们很多都在记录生活,生活经历是创作的重要来源,我意识到我的经历、我的在迷茫和焦虑中挣扎而后回归一种平和稳定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启示,只是,我需要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
写作是需要指引的,而不是盲冲盲试,也不是单打独斗,当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写作技巧,同时也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努力,我愿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件事上,因为写作是一件开心的事。我也买了简书和知乎的年度会员,写作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如果想要在写作上有所成就,就要决心做好打长期仗的准备,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追求质量,那不会很愉悦,但是必须要做好准备。齐帆齐老师说:输入量应该是输出量的十倍;去写比写好更重要;在写够100万字之前,不要说自己不是写作那块料……我很庆幸能够听到这些金玉良言,还是感谢相遇吧,在最好的年华开始了写作这件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伴随着大量写作的,必然是大量的阅读,我可以很骄傲的说,我每天的阅读量都超过了所谓的十倍,比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用了四天读完了,我还在简书上大量看别人的作品。可能还是我写的少、写的慢吧,我在这50天里,写的最多的日子也就一万字上下,有时候一写起来就会忘记时间、忘记周围的一切,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当然我也不是只是生活和灵感的记录和情绪的抒发,我也在写散文和故事,我正在创新记录生活的的方式,将生活用第三人称、细致描写、加入想象等等方式更生动的展示生活。
写作的路还很长,而我才刚刚开始,如何自由的将我抽出故事和融入故事?如何更细致的描写人物形象?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我相信,努力是有意义的,通过写作,我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50天是一个阶段,也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已经整装待发,朝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