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选材,如同蜜蜂采蜜,万千的花儿,并不是所有的花儿都能酿出甜美的花蜜,只有通过精心挑选的花,才可能酿出甘甜可口的蜂蜜。在丰富的素材库中,有这样一部分素材,它们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认识人物、了解世界、感悟生活的“窗口”“道具”。
一、亲身经历和观察素材。
一般文章都要求材料真实,就是指作者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来写,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素材运用的最基本要求。作者亲身经历和观察的素材,是他们自身的亲力亲为,真实可信,以其作为写作的素材,更容易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出精彩。
例如著名作家孙道荣的文章《“全科”民工》一文这样写道:
散步时,碰到对面楼的老王,急匆匆地往家赶,身后跟着另一个熟悉的身影——小区门口小卖部的胡师傅,背着那只小区人都熟悉的沉甸甸的大挎包。一看就知道,老王家肯定又遇到什么难事了。一问,果然。老王家的老太太正在做饭,下水道突然堵了,水池里积满了水。老王自己没捣鼓好,赶紧喊胡师傅去救急。
胡师傅也冲我笑笑。我认识他。小区里的人,大多他都认识。
我也找胡师傅帮过忙。有一次,我出差在外,忽然接到妻子电话,家里的电没了……半个小时后,妻子打来电话,告诉我胡师傅来过了,弄好了,是保险跳闸了。妻子还告诉我,胡师傅说只是举手之劳,因而死活不肯收费。回去后,我给胡师傅带了点外地的土特产,向他表达感谢,胡师傅推辞了半天,才肯收下。
胡师傅并非修理工,只是在小区门口开了家小卖部……听说,他年轻时,在老家学过几年木匠,后来进了城……居家过日子的那些小毛病,他基本上都能够手到擒拿。小区人都亲切地喊他“全科”民工……
这里作者就将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直接引入作品,以身边的“胡师傅”为例,展现自己对“民工”的认识。全文以“我”,第一人称来写,所选素材有自己的所见,老王领胡师傅回家;又有自己的所为,胡师傅帮助修电;又有自己的所闻,听别人说胡师傅以前的事。这些素材都是作者的亲力亲为,直接入文,既自然恰切,又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新闻、报刊媒体素材。
生活在信息时代,电视、报刊、网络……我们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展现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着人物的精神风貌,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趋向,大都是客观真实的报道。这样的素材,也可以拿来,直接运用到写作当中。如孙道荣的《让爱转起来》一文,这样写道:
晚报上刊登了一条简短的求助信息,一位单身的王姓阿姨,因家庭困难,想帮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求助一辆轮椅。她和老母亲住在一起,靠两个人微薄的退休金为生,相依为命。两个人的身体又都不好,特别是老母亲,有心脏病,还有糖尿病,身体非常虚弱,只能常年卧病在床。但是,医生又有医嘱,天气好的时候,最好能经常将老太太弄出去,晒晒太阳。王阿姨说,老母亲自己走不动路,而她一个人,又根本搬不动母亲,如果有一辆轮椅,她就能经常推着老母亲出来晒晒太阳了。
这条豆腐块大的求助信息,夹在厚厚的晚报中,却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当天下午,就有人打电话给报社,愿意将家中的一辆轮椅,送给王阿姨。
王阿姨老母亲的轮椅,当天就有着落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完,还是不断有人打电话给报社,表示愿意将自家的轮椅捐助出来。短短几天时间,就有24位好心人要捐轮椅,而且,仍然不断有人加入进来。
这里作者就直接将晚报的新闻,引入作品,用以引出话题,展开情节,展现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素材应用于写作,能够使作品对接生活,从而富有时代气息,也乐于为读者所接受。
三、文学、经典素材。
文学故事、经典名言、经典故事等等,这些素材经历了时间的实践验证,已经为人们所认可,这样的素材,思想和文采兼美,可以直接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材料,成为最经典的写作元素。例如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这样写道: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重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这里作者就直接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作为全文总结,然后由古及今,联系今天的时代和我们个人实际,强调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朝前迈进。这样的素材引入作文,不仅能展现写作者的知识面,更能使语言充实,富有底蕴,起到深化文章中心的艺术效果。
【范文引路】
每一分善意都会温暖冬天
1月8日,福州保洁工熊发明探出身子擦窗户,身上带的6000元钱不慎从高空飘落,现场只找回300元。临近年关,熊发明无比郁闷。她没想到的是,此事经媒体报道,不但一些捡钱的人主动送回,各地捐款亦纷至沓来。两天后,熊发明账户已有440余笔款项存入,达11万余元。这让时常在高空瞻望这座城市的她备感温暖,但她同时也呼吁:“大家不要再给我捐钱了,我不愿意拿那些原来不属于我的东西。”
这个故事,温暖了2014的寒冬。
去年,在上海也有一则相似的新闻故事。同样是春节前,农民工秦小亮骑车去银行存一万余元,不慎将钱掉落一地,被风瞬间吹散,没有全额拾回。经媒体披露后,拾者纷纷归还,更有市民捐款,秦小亮将超出部分再捐出去。善举在接力中不断温暖更多的人。
熊发明、秦小亮,都是城市最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到年关,他们的命运便牵动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