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后面那户人家在庭院里放烟花。刚巧一家人在小客厅里面吃晚饭,从北窗望出去,火树银花半丈高,映照出那户人家刚换上的新春对联,红彤彤的。一样红彤彤的,是烟花边上小孩儿高兴的小脸蛋。
忽觉又是一年过去了。
家中大人不放心。我们月子里便带着小娃娃回了老家。近半个月总算是全身心放松下来。
一连几天阴雨连绵,总算今天开了太阳。辽远新得了本山绿泥,泡开十年的老寿眉。红如大枣,温润细腻。而西施壶泡开的冬片轻轻一扬,幽远清香。窗沿边一小松鼠爬过,嘴巴鼓鼓囊囊,装满冬日的吃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茶不全然是越新越好。有些茶是吃它的嫩芽,故需明前茶。有些则是枝,越陈越好。至于年华这个东西,人们总是在“思”中感受。
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无题诗有那么多,用典之丰富,几乎无人能够读懂。可待成追忆的此情到底是什么呢?人们“思”的年华又是什么呢?
想起年初那会儿,去西湖边看潘天寿的字画,被“不雕”的精神气吸引;到了南京,看鸡鸣寺善男信女香火鼎盛,在灵谷寺偶然目睹玄奘顶骨舍利。共剪西窗烛下,阅微草堂笔记。因缘际会,和合而生。
疫情依旧。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天地之间邪气恣意之时易瘟疫蔓延。万物自有其发展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的老祖宗确是大智慧大风流。
痛惜中华文化在十年浩劫中所剩无几。仅有的火苗散落海外奄奄一息。大多数经典,我们已经读不懂了。有些还被曲解了。家喻户晓的论语,采用的都是朱熹注释的版本,与宋代之前的理解大相庭径。虽允许各家有不同的解释,但个人认为朱熹的注解经不起推敲。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人生海海。
辛丑年腊月廿九 于 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