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这本经难念?当很多夫妻间发生矛盾时,很多男人往往以工作压力来逃避问题,而女人则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然后这些逃避和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导致忽视了真正的问题。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缺爱的孩子
为什么中国很多夫妻,因为同样的事情吵了一辈子的架?——丈夫抱怨自己辛苦养家但得不到妻子的体贴温柔;妻子埋怨丈夫将家庭当旅馆,只顾自己家里大小事不操心……
表面看上去,男人因为要养家糊口而变成工作狂,而女人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而忽视老公,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一旦矛盾激化,引起争吵,双方都喜欢拿孩子说事。因为拿孩子当挡箭牌,显得理由充沛而且冠冕堂皇——你把我当透明人可以,但是你不能忽视孩子。
但其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身边的人忽视!
家庭成员一:缺失的父亲
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父亲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学习各种生存技能。 到了农业社会时,孩子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很多手艺,比如打铁、盖房、种植等等,有时候父亲还要充当“老师“”和”家庭管理者“的角色。而现在,爸爸没能在孩子成长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无论是在吃穿饮食、还是学习教育、情感陪伴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大部分父亲还是习惯做甩手掌柜,把养育孩子的重任完全推给母亲。 据我国一项调查显示:50%的爸爸一天之中和孩子互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30%的爸爸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20%以上的爸爸认为陪伴孩子不重要。
家庭成员二:焦虑的母亲
祸不单行!一个不着家的男人背后,往往站在一个寂寞孤独的女人。 中国式家庭的一大共同点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周围有很多“假性单亲妈妈”——丈夫工作忙碌、早出晚归,一天跟妻子、孩子说不到两句话;运气好一点,周末会待在家里,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于吃饭、睡觉、看电视、玩手机;运气差一点,假日也要加班、应酬,每天不见人影。
此消彼长,当妻子发现从婚姻中感受不到爱和依赖的时候了,慢慢地会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女人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心理上孤单、生理上忙碌的局面当中,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与此同时,焦虑的母亲会让“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看似成熟的“小大人”或者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从而拒绝成长,依赖性强,没办法融入社会。
家庭成员三:缺爱的孩子
再多的母爱也代替不了父爱,再强悍的母亲也替代不了父亲。
父亲在孩子教育中角色的缺失,孩子不仅会缺爱,或许也会失去爱人的能力。 男孩子会叛逆、缺乏自信心、动手能力弱,而女孩往往会缺少安全感、社交恐惧、不够坚强勇敢。知乎上,有网友提问“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上会有什么特点?”对此有人这样回答:(图片来源于知乎)
当孩子心理或者行为失常时,孤僻、爱说谎、打人、不爱学习、自残甚至犯罪……女人往往会指责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因为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将男人贬为动物层面。
系统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孩子出现问题,这绝对不仅仅是父亲一方的问题。让大家更平和地看问题,不要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这样夫妻双方又会再次陷入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之中,从而导致夫妻关系进一步恶化,从而养出心理或者行为失常的孩子。
问题的正解应该是
妈妈们:女人的天空很大,婚后的女人不要因为婚姻而把自己捆绑起来,要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圈子,不要把全部的情感捆绑在孩子身上,沉重的爱会让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
爸爸们:事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和亲人的陪伴。再温柔的妻子也需要一点小小的宣泄口,当她在跟你使小性子的时候希望你能够谅解;而当妻子累的时候,能够分担一些育儿任务,一个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家庭的丈夫,绝对会拥有妻儿更多的爱戴,享有更佳的夫妻关系!
——转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