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论语》晨读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不知,智也
——极光三人行之0127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是求知的真谛。
我以为,这是关于求知处世的态度和智慧。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孔子观点几乎完全相同。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的这一句,看起来有点绕,我解释一下。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糟糕了。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著名的达克效应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四个阶段。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有的人不敢承认不知道,可能是碍于面子。有的人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某个领域浅尝辄止还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对处于第四阶段谦逊高原的人们批评指责,陷入“达克效应”的泥潭。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认知处在什么阶段?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一个人处在什么阶段,取决于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
按照“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元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能知道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元认知能力与自身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呈正相关,能力高者能认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能力低者则不光无法认识到自己能力低下,甚至反而会产生无端的自负。
一个人的完整的认知模式包含了“知”和“不知”两部分。“知”指的是一个人显性人体心智系统的认知模式,“不知”指的是一个人隐性人体心智系统的认知模式。
一般人平时只知道用自己的“知”认知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这种认识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是依靠已有的经验、预期、偏见来认识事物的,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认知模式,更不懂得去开发自己的“不知”认知模式。
所以,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还有“不知”认知模式,并训练、运用自己“不知”认知模式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突破,这就是“知不知,尚矣”。
那么怎么训练、怎么运用自己的“不知”认知模式?
在孔子和老子看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不知,方是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高人、大师,是谦虚的,不断探求的。
我为凡人,学识境界自是不敢比肩两位先哲的,但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向无数比我优秀的人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人为师,在阅读中成长,在现实中践行,在旅行中开拓眼界,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之后,自己开悟。
知不知,智也。不断学习,终生成长,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善贷且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