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
美,迈克尔.辛格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不受拘束的心灵”。如何才能够锻造出一个不受拘束的心灵?
第一部分“觉醒中的意识”。
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你”?我是什么?
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不是我们的名字,我们也不是简单的头脑当中的思想。
脑海中经常有个声音在和你对话。头脑给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其实往往来自我们头脑当中说话的这个人。大脑已经习惯于帮助你,它已经成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室友。你有没有发现,头脑中所谓的我,总在对我们的某样东西感到不满?所以头脑中这个所谓的我,处于一个持续不满的状态。而真正的我是一个见证者。
要永久性地解决你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你的内心,让似乎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那一部分的你得到解脱。
头脑中的思想所做的决定,它老想帮忙、老想分析、老想解决问题。但是事实上,向外寻求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永远都会有新的烦恼诞生。
你得懂得跟你的心理活动保持距离,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你,因为真正的你是主体,是观察者(你能够看到心理活动在变化)。这有点玄。怎么能够找到你?作者教了一招:别说话,在你脑海中说一句“你好”,回应的那个是你。你的头脑叫了一声“你好”,被叫到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你。
这个在佛教里边叫“自性”(佛教用语,指人本来就具有的智慧和精神本体),印度人把它叫作“阿特曼”(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每个个体最内在的本质),西方人把它叫作“灵魂”。这个才是真正的我,这个“我”是不增不减、不会变化的,无论你生活得好还是坏,你发现那个东西是如如不动的。知道自己痛苦的不痛苦,知道自己伤心的不伤心,知道自己焦虑的不焦虑。人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只会觉得焦虑,却找不到“知道自己焦虑”的那个自我。
那么清醒的自我是什么?
人的意识有能力聚焦,而且很容易聚焦。比如说,它可以聚焦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生理。(聚焦剧情)这时候,你的自我很容易消失。所谓的迷失是,“当意识被吸引进去,它就不再知道自己的本质了。它会认为自己是它正在体验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会把自己视为这些客体。你会认为你是你所获得的体验的总和。”所以你特别容易产生牵挂,特别容易产生防御,特别容易害怕,特别容易恐惧,特别担心失去,这就叫作迷失。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意识居中。
意识居中不是觉知想法,而是觉知自己正在觉知想法。
自我意识居中是我觉知到了“我觉知到了生气”,就是当你能够觉知自己正在觉知的想法的时候,你的意识是居中的。此时,世界不再是一个问题,只是你正在观看的事物。
佛陀在开悟以后讲:“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是什么?就是入戏过深,你被外在的世界带走了,所以整个世界都成了你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体验能量”。
什么叫能量?
人生当中有两大奥秘,一是自我的奥秘。二是能量的奥秘。我们从枯竭到光彩照人,可能是一瞬间的事。这个东西在东方叫“气”,在印度叫“沙克蒂”(古印度教中女神的创造性力量),在西方叫“精神”。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关闭内在能量。我们生活的目的是感受热情、感受喜悦、感受爱,但是有很多人感受不到,反而会看这个人不顺眼,看这件事不顺眼,心想“我以后再也不相信这个东西了”“我以后再也不学什么什么了”。内心当中一旦生起仇恨、埋怨、嫉妒和恐惧这样的想法,他马上就封闭自己。这个封闭的过程,就是关闭了内在能量。作者讲了一句话说:“从来就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你为之关闭自己的心灵。”
你并不是你的心灵,你只是你心灵的体验者。我们的心灵是一个能量中心,外部的事物是没法进入心灵的。
所有的外部事物要进入你的心灵,靠什么呢?它得化作一股能量,才能够进入你的心灵,所以你的心灵是有能力去接受能量的。如果你的心灵能够让能量通过,那么所有的事都是没有滞碍的。所以我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另外的名字,我说这本书其实不应该叫“清醒地活”,而应该叫“心无挂碍”。
怎么才能够做到无挂碍?这本书告诉你,那些外在的事物都是能量,我们让它们通过。有人欺负过你,让他们通过;有人伤害过你,让他们通过;有人不理解你,让他们通过。不用过多地计较外部事物,让它们从你的心灵中通过就好了。
活着的意义在于体验。
你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记忆,而远离一些东西,比如远离一座城市、远离一个咖啡馆、远离一些书籍等等。这个是什么?这个就叫作业力。
业力的意思就是印象。外部的事物在你的心灵当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这就叫作业力。业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没有让这个事物的能量过去。由于你不放手,不让它走,所以它就会长期地折磨你。阻塞的能量越多,抑郁就会变得越严重。
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微笑,放手,打开你的心灵。笑一笑,然后放手让它走掉。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假的,那个藏在背后的观察者才是真正的自我。
逃离,封闭,一味地保护自己,你将永远不会自由,也得不到成长。如果你需要自由、需要成长,就得要放下这个保护。真正的成长来自不分裂。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自我分裂,这部分我说要这样做,那部分我说要那样做。我总是告诫自己要小心某件东西,告诫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种过度的保护使得我们没法行所当行、不会做自己该做的事、总是瞻前顾后。因为我们想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本心是什么,那就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行。封闭和保护会给我们的头脑带来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的是自由自在、乐在其中。
一旦能量开始流动,你感觉到意识开始被它吸引,你就要放松和释放。放手意味着不跟随能量流。当你摆脱了能量对你的控制,你就可以自由体验你内心的喜悦和广阔了。
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让你烦躁时,怎么办呢?放手,看着它发生,这些都没关系。你该做什么事你就接着做,但你心中不要纠结、不要痛苦,不要被它所带走。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对你来讲都是一种体验。当你把这点做好了以后,你才能够真的做到自由自在、乐在其中。整个生活就是一个能够自由自在、乐在其中的过程。
放手,不是不做事,而是更有效率地做事。王阳明是一个心理能量完全放开的人,他讲究心学,但是他做事少吗?这个所谓的放手就是消除烦恼的过程,也就是不让能量阻滞在这个事情当中没法过去。
稻盛和夫讲过最有名的一句话叫作“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感性的烦恼就是指这个能量过不去,卡在这儿了,让人反复思量,睡不着觉,琢磨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谁对我公平、谁对我不公平、这样做到底合适不合适。但是如果你能够不在乎这个评价,让它过去,只是做事,只是努力地做事,这就简单多了,做事就没有那么累,所以会心情愉快。
恐惧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要么释放恐惧,要么躲避恐惧。释放恐惧就是让这个能量过去,无论发生什么,我不再害怕了,我能够接受。因为作为一个观察者,我觉得我没有太大的损失。那么,你就会活得非常喜悦,非常有体验感,因为你能够观察这个世界。但是,一旦你开始躲避恐惧,你就会发现恐惧无穷无尽。
“随着你在精神上逐渐成长,你会认识到,试图保护自己不受问题的困扰其实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如果你试图支配人物、地点和事件,以免它们干扰到你,你就会觉得生活在与你作对。你会觉得生活是一场斗争,每一天都很沉重,因为你必须控制每一件事情,与它们做斗争。这会带来竞争、嫉妒和恐惧,你会觉得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引起你的不安。他们只要开口说话,或是做一件事,你的内心就会立刻感到不安。这就使得生活成为一种威胁。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如此忧心忡忡,为什么你的脑海里会出现那些令你困扰的对话。大多数时候,你不是在试图阻止事情发生,就是在因为事情确实已经发生了而拼命思考对策。你在与天地万物做斗争,这就使得天地万物成为你生命中最可怕的东西。”
因为你没法保证自己百分之百安全,保证自己内心不受伤,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任何风吹草动你都会极其紧张,你每天生活在热锅之上。
假设你注意到你内心中的某样东西被触发了,如果你放手,继续待在觉知的位置上,你注意到的东西就会过去;如果你不放手,反而迷失在从心头升起的烦恼不安的感觉和想法中,你会看到一系列事件如此迅速地展开,以至于你都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你。
没发生的事情最令人恐惧,发生过后我们就会感觉“也就那么回事”,是可以接受的。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身处其中时,如果你没有发现旅途乐趣的能力,你会觉得分分钟都是煎熬。比如说,当年你在上大学的时候考试不及格,身处其中,那时候你会觉得想死的心都有,太痛苦了。但过了二十年,回过头来看,会发现那时候的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生活,大学简直美好透了,因为那是青春岁月的旅途。但是在旅途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会去观察自己,因为我们入戏太深,好像我们成了游戏当中的主角,你会发现你的压力变得很大,所以要学会向上看、向上流动。
不放手,如体内扎了根刺,你保护它,不让别人碰它,就不能与人拥抱,失去行动自由。我们不能让自己最脆弱的部分主宰我们的人生。拔掉它,拔掉这根刺是唯一的办法。
问题是怎么拔呢?禅宗里边讲过一个公案,有人来找禅师说:“请师傅为我解绑。”师傅说:“谁缚汝?”谁绑着你?这个人悟了,原来是自己绑了自己。所以,真正的释放就是发现自我。
你只需要做一个选择,说这根刺拔掉了,这根刺就拔掉了。因为刺是扎不到自我身上的,刺只能够扎到那个被观察者身上,而不能够扎到那个观察者身上,因为观察者是清静的、无染的。所以拔刺的真正方法,就是发现自我的方法。我不再跟我过去的伤痛纠缠了,我下定决心选择放手,我选择过开心喜乐的生活,任何事发生在我面前,我都会开心喜悦地来解决它。
当我们没有体验过什么叫不苦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感受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有苦。真正的不苦是你内心可以变得非常健康。
“你得停止告诉你的大脑它的工作是解决你的个人问题。这项工作破坏了大脑,扰乱了你的心理状态。它造成了恐惧、焦虑以及神经症。你的大脑对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任何控制力。它既不是全知的,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控制天气和其他自然力,也不能控制你周围所有的人物、地点和事物。你赋予了你的大脑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求它操纵这个世界以解决你个人的内在问题。如果你想获得健康的生存状态,就别再要求你的大脑完成这个任务。当你的大脑不必再确保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像你需要的那样发展,你内心就会感觉好一点。大脑不适合做这种工作,将它炒鱿鱼吧,同时也放下你内心的问题。”
我们人生所做的种种错误的行为,绝大部分可以归结为解决认知失调。如,读书读不懂,就说读书无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要在自由的层次上生活,你必须学会不害怕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只要你害怕痛苦,你就会尽力使自己免受痛苦的伤害。如果你想成长并自由地探索生活,你就不能把你的一生都用在躲避那些可能令你伤心或伤感的事情上。
努力买保险,努力做保健,试图防备糟糕的事情发生,这使得我们特别不自由,因为我们觉得那个痛苦一旦发生,我们无法承受。如果你选择接受痛苦,认为有痛苦很正常,没关系,因为你接纳了痛苦的发生,你的心灵反而会变得更加自由。所以你要安静,然后静待不安的发生。痛苦是自由的代价,人生本来就是有痛苦的,痛苦是没法回避的。
什么叫超越?超越就是破除人生的各种藩篱。所谓的觉悟就是穿墙而过,穿破自己所构造出来的这些墙。不要用你的思想去补墙。
如果你不愿意的话,就是我们会执着于很多东西。什么是执着呢?就是我们认为生活中有很多坚实不变的东西,比如说我买了这栋房子,以为那个产权证就让房子变得很坚实。你还会执着于关系:我们俩是夫妻,这个关系是非常坚实的;我们俩是父子,这个关系是非常坚实的。但你以为很坚实的这些关系、这些东西,都会消散。执着的结果就是,被我们选中的思想和情感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成了心灵的积木。我们的心灵固化,是用这些执着的积木搭起来的,这个就叫作执着。
超越一切而尊重一切。
要亲历生活。如何做到亲历生活呢?就是你要做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叫作“无条件的快乐之路”,我决定走上无条件的快乐之路。
做出这个快乐的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跟你的“室友”好好商量,最后做主的是你自己,然后走上一条“不抵抗的心灵成长之路”。你只是在场,你只是在场的那个人,抵抗改变不了事实,让这个能量流过,这就是这就是佛教里边经常讲的“无分别心”。如果你能够做到无分别心,那么所有的能量到了你的面前,就会自动地流动。
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你自己的恐惧和欲望之外,并没有什么需要你处理。
思考一下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老师。“一生中最好的老师之一竟是死亡,这真是一个极大的宇宙悖论。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情境能像死亡那样给你那么多的教诲。有人会告诉你,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死亡可以表现给你看。有人会对你说,你抓住不放的事物都无足轻重,而死亡可以瞬间把它们全都夺走。有人会教育你,所有种族的男女都是平等的,富人和穷人没有什么不同,而死亡可以立刻使我们毫无差别。”死亡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老师。想想死亡,你就能够重新看待这本书,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我们一定要学会居中行事,为什么呢?因为走极端会浪费巨大的能量,走极端就是你非得怎么怎么样。孔子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就是一个中道而行的状态。
如果你能够理解今天这本书,我相信会对你的自我产生特别大的反应和冲击,不要执着于那些外部事物、他人说的话、生活的压力,那些东西都是你所观察到的东西。你要能够学会去体会叫一声“你好”以后在头脑中答应的那个人,那个才是你真正的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喜乐,希望大家从此以后不再生气,开开心心地读书、生活、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