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遭笞挞,贾政下狠手,将宝玉打个半死。贾宝玉与戏子蒋玉菡要好,互赠汗巾,让贾府宿敌忠顺亲王抓住把柄,矛盾公开化,将整个贾府置于危险之中。另外贾政听信贾环诬陷之词,对宝玉调戏强奸金钏儿未遂,导致金钏儿跳井自尽一事深信不疑。两件事,一是涉及整个贾府命运;二是涉及贾府声誉,作为封建贵族世家家长贾政,愤怒到极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贾政痛打宝玉这一事件,让人颇有感触,对于子女教育古今都是一个大难题。
小时乡村见过老子管教儿子,闹得满街人声鼎沸。老子备下藤条,四下寻不争气的儿子,扬言要打断儿子的狗腿。儿子,惶恐,四下躲藏,邻里老人见了,可怜孩子,让孩子躲藏自己家中,大门落下锁,站在街头,倚老卖老高声劝阻怒气冲冲的孩子父亲。孩子父亲找不到孩子,再有一群老人劝解,怒气也就消去大半。孩子这边,上年纪的老人也是苦口婆心,反复规劝孩子主动给父亲服个软,认个错。等孩子知错点头,老人便陪着孩子回家,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也有一种,孩子性情倔犟,跪在院子里不出声,任由父亲抽打。有的父亲火气大,下得了狠手,时常会将棍子打折。母亲一边哭,一边护着孩子,死劝不住,通常会叫来本族德高望重者,将孩子父亲痛斥一顿,方才放手。
古语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适当的教训,纠偏是有必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如没有原则地溺爱孩子,孩子从小就没有惧怕的人,日后做事往往无法无天,恣意妄为,难以管束。如父母下手太狠,就有虐待,家暴之嫌,给孩子幼年留下阴影。如何教育管束子女,这是为人父母的一个千古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