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大海中央有一座“人人之岛”,岛上安宁的住着一百多位初心部落的族人。当他们生活了几万年的小岛在最近几千年里逐渐“沉没”以后,酋长和族人们带着彷徨和焦虑被“裹挟”到了“孤独之岛”,从而开启了一段与祖先的内心喜好几乎相左的人生游戏,虽每日面向未来,却心盼从前,他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重返家园吗?......
摘自原创《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一部分:文明1.0--部落家园 /续上:
第三章: 酋长诞生
第1节:从氏族到部落
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占到人类发展历程的99%,我们绝大部分的底层思维逻辑也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要了解我们的底层好恶逻辑,就要回溯到这个思维逻辑几万年来形成的经历。就算你想不起来,但大脑的底层记忆不会对你说谎。
在这一漫长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蜕变,并且进一步演化成为现代智人。在距今约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后来又逐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氏族是原始社会在人类最初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主要特征是:生产力低下、靠血缘纽带维系,生产资料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氏族的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来管理。氏族其实可以看做一个大家庭,聚集人口不会太多,一般几十人或者上百人,族长自然是大家庭内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担任了。以上这些特征非常重要,因为在数万年漫长岁月里,它已刻画为我们的底层思维逻辑。
由于人口的繁殖、生产力提升、对抗自然的力量增长等原因,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迁移,并各自逐步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为了能一起联合对抗自然、治水、抗敌或者合作劳动,几个新老氏族结合,便形成了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领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和仪式。这样的联合后,各氏族在部落内的地位平等,为了能统一行动,或者平抑纠纷,处理公共事务、维护部落的稳定,于是部落的领导者--“酋长”就自然出现了,他是部落精神领袖,整体利益的代表。
第2节: 酋长的诞生
据有关文献记载,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例如,在中国文献及传说中的尧、舜、禹等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都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选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酋长都是选举贤能德高的人担任,也只有大家公推的酋长才会有公信力、号召力,才能协调部落的摩擦及事务。如若不然,在当时极其松散的环境下,氏族不服号令、把酋长架空是很容易的事情,酋长也没有能力在部落内进行武力镇压。这种举荐、民主选举产生首领的制度,在中国文献中也有称为“禅让制”。
中国古典文献中相传大约四千多年前,部落首领尧到了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讨论继承人,最后各部落的领袖都推举舜为新的继承人。尧就对舜进行了连续3年考核,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最后得到各氏族部落的赞同,舜继任为领导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后续领导人,群体议事推举。经过长期治水的考验,各方的意见都认同大禹的治水表现优异,于是舜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大禹做自己的继承人,各部落赞同,于是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领导人。禹继位后也以同样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补继承人。
一、人们期盼什么样的人做首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据说公元前约4000余年,禹娶涂山氏之女,第四天就离家出去治水,直到妻子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没有回过家。到启长大了,禹还在外边奔忙治水,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
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痛苦呻吟,听到婴儿降临的哭声。旁人劝他进去看看,但禹怕耽误治水时间,并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正值工程紧张,他只是在门外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儿子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儿子,水未治平没空回家,说完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通过古籍故事的描述,其实就是反应了人类最初对酋长、首领形象的认同,是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期盼。这故事看起来十分朴实,不像矫揉造作。事实上,我也常见到一些这样的领头人,其中一个是我爷爷,40年前作为一个国营矿山小学校的校长,爷爷拿着和大家差不太多的固定工资,亲自带着老师在山坡上开荒种树种菜、养猪、养鱼,身先士卒,有几次我看见他只身一个人站在学校鱼塘里面干活,我都记不起是在干啥了。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他还在伏案工作。退休后某个周末回到学校,学校即使空无一人,我看见他也会沿途把滴水的几个公共水龙头拧紧后离开。
二、对部落酋长或首领的选拔,要具备5个特征:
第一,有目共睹、德才兼备。酋长一定是有公信力,能服众的,所以一旦被选拔出来就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第二,要了解候选人、不熟不选。知根知底,信息对称。投票选拔不是闭着眼睛“碰运气”。
第三,所有利益相关人均有权参与选拔。选出好酋长,是保障族人共同利益的手段之一。
第四,酋长是部落最忠诚的服务者,而不是特权拥有者。这一点非常非常关键!
酋长职责身份通常为:引领者、服务者、监督者、调解者、裁决者,是规则维护者,并非规则操控者;
酋长以部族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而非以个人利益为核心。扁平化的部落其实也没什么特权可言。酋长本身就是公平正义的形象代表,他存在的目的,不是将特权金字塔越堆越高,而是维护部落族人的和谐、平等、平坦。假如饿殍遍野,而“酋长”却荣华富贵,这就已经不是古代的酋长了,而是“权贵酋长”,这不是本节讨论的传统酋长了。
第五,能上能下,有为才有位。假如德不配位或者倒行逆施,酋长既然可以被推举,自然也可以被更换。
读完以上内容,其实就清楚了员工们内心最希望如何选拔团队的领导(酋长)了。
三、部落酋长的开门会议。
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桥段,几个领导勒令退下左右,然后轻轻关起会议室的门,之后研究、商讨、争辩、吵架。当这些人意见达成一致以后,打开门来,对外一般都会只发出一种声音,所有人相信他们是团结的,意见是统一的,发出的指令是无比正确的。但指令背后所深刻隐藏的东西,一般人也看不到、也听不到。
想象一下,一个人类初期的原始部落,长老们怎么开会的?大家都坐在篝火旁、山洞里,或者根本无法隔音的帐篷里,讨论部落事宜。有几个好事者,或者小朋友就在旁边啃着水果旁听或者嬉闹。这就是最初的开门会议、开放会议的形式。几万年来人类的部族氏族会议,都是这么开的。因为所有人都是利益共同体,没有私利,所以没有所谓的秘密可言,无需勒令退下左右。
所以,即使到了现在,普通人更喜欢观摩开门会议、开放式讨论,聆听智者们的公开辩论,听听大佬们发表的意见,想去了解得出结论的缘由(假如有机会的话)。这些习惯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开放会议、平等知情权的热衷,早就植入在我们的脑海里。
直到利己主义遮蔽人心、私有秘密越来越多,对外发布的华丽辞藻却并非发布者内心的真实意图。于是关门会议的封闭方式就成了主流,普通族人落到了金字塔下层,自然被挡在了会议室之外。
四、身边的案例:第三次推选班长。
这种类似酋长的举荐、公选的方式,一直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我举个小例子,它像极了我们读书时期的班长选拔,和以上的酋长选拔5点特征几乎完全吻合:
班长候选人由班主任推荐,或者上届班长推荐、或者自荐。
第一,选出的班长一定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可信任,有服务精神,有号召力、公信力的好同学。班长获得的是大家的尊重和首肯,很有一份被信任的成就感;
第二,同学之间,经过几年交往后相互十分熟悉,一般不会选错。
第三,全班同学都是利益相关人,都有投票的权利;选一个好班长是大家的共同利益的保障,每个投票者都知道假如选错了班长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四,班长主要工作为全班服务,召集议事、协调同学矛盾,以身作则,带头干事,班级内公开透明,班长没有特权去谋取特别的私利;
第五,能上能下,假如班长有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服务意识差,那么等待他的将可能是马上被改选;
为何重点看看班上的第三次班长改选?因为新生入学时选第一任班长,同学们相互并不熟悉,全凭演讲自荐,多数同学打的是印象分。到了第三年第三次选拔班长、班干部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相互十分熟悉,相互之间重复博弈的磨合、长时间接触,早已了解对方的品性为人。因此第三年选出来的班长极具公信力和威望,所以一般来讲最后一年的班委、班干部最和谐就是这个道理。
其他类似案例,比如小区业主定期选拔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各类民间行业协会定期选会长、众筹小股东们选出自己的负责人、登山队选队长、拓展训练时组员们推选组长。越是在经过多次的重复循环、博弈验证后,推选出来的“酋长”就更为合适和优秀,更符合大家对保障整体利益的要求。
(未完待续,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著作权归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