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我就是喜欢找茬和死磕,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写作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呢?
把写作当成一个问题,然后反思自己,对比写作大师,看到底差在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改进,然后制定自己的改进计划。
我一直感觉自己的文字比较乏力,自己重读之后都感觉很难清楚明白其中的很多意思。
这样的文字在其他人看来就更没有可读性了,就如同讲一个故事,只是平直的叙述,不带任何修饰,不带任何感情,听众肯定没兴趣听。
很多大神一直强调字数的重要性,我一直不太明白,现在想来,勉强能理解其中的一些真谛。
字数越多,需要的修饰,形容也就越多,融入的感情也就越多,讲述的也就更加具体。
文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将内心所想转化为文字,要让其他人明白,让其他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所想,文字就必须足够的丰富。
所以很多人说读书比读文章好,因为文章使人获取的信息毕竟是碎片化的,不完整,不系统的,没有足够的文字来表现,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说明,读者所能明白的东西就打了折扣了。
看了“创作你的创作,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这篇文章,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缺陷。
作为小学到大学,文字类科目都严重偏科的我来说,基础确实很差,所以我要改进的话,就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慢慢琢磨,从最开始最基础的东西学起。
讲一个故事要生动形象到让你一听就懂,讲一个道理要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写一个人要具体到他的行为、动作、习惯,写景物要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相同的场景,写感情要具体到当时的每一个想法。
就像文章中所描述的三个层次。
“那段时间,没有事情做,也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感到非常寂寞。”
“那段时间,无事可做,无话可说,寂寞像影子一样陪伴着我。”
“那段时间,我无事可做,无话可说,内心的寂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第一层只是是陈述了事实,第二层运用了比喻,让人产生了联想,第三层,能够带动人的听觉,使人更加清晰直观的感受到寂寞的程度。
回看我写的大部分文章,很多文字都只是停留在第一层的程度,而且连文字本身都有比较混乱的情况,但却一直不知如何改进。
看了这篇把写作比作讲故事的文章之后,我脑海中关于如何写自己的文字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我可以把写作当成故事来讲,那我也可以把它当成问题来处理啊。
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写,不是会轻松很多么?
当然,平时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础太差,平时的积累太少,很多东西都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就连说话也要慢慢的学习,因为性格的内向,使我平时说话的机会都很少。
说话也可以多加练习,平时可以多与同事或者陌生人打交道,多说多想。这样我的写作能力也能有很大的提升。
问题很多,慢慢改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