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人类最古老的情感,管理恐惧的过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用道德体系制约恐惧持续到了19世纪末,核心是让人们认为恐惧是一种懦弱,消极,让人羞愧的东西,想要成为了不起的人,拥有伟大的人格,必须战胜它,抛弃它,即怕死可耻。虽然今天恐惧已经脱离了道德范畴,但不能否定的是,由此衍生出的一整套价值体系,比如牺牲精神、大无畏精神,直到现在,仍然是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种管理恐惧是是哲学系统,认为恐惧根本没必要,恐惧没有存在的理由。显然效果甚微,于是创造出宗教文化,把所有的恐惧搜集起来,统一管理。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做了这么一件事:把人们对一切不可控的事情,或者未知的恐惧,比如对死亡、疾病、自然灾害的恐惧。把它们全部转移到个统一的对象身上,这就是神灵。说白了就是你什么都不用惧怕,你只需要惧怕神就够了。用宗教来管理恐惧,它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精神层面,还直接影响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塑造了人们的行为秩序。古老的恐惧,让人们越来越有共识。但今天的恐惧,让人们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多个人化的恐惧将会出现。而且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别人的恐惧。作者认为,这会让人产生错误的恐惧,也就是弄错了恐惧的对象。很多跟大多数人不沾边的危险,由于经常被报道,结果被视作恐惧的对象。而那些发生概率更高,但是没有被大力报道的危险,反而没有受到重视。第三个趋势,叫做普遍化。也就是人们越来越普遍的,把恐惧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作为一种包装信息的方式来使用。说白了,在唤醒公众注意力这件事上,恐惧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既然好用,使用的人自然就多。它出现的频率,也就会越来越高。但是真正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安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长寿,都富有,生活都更有保障。换句话说,真正造成威胁,值得恐惧的东西,正在变少。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社会整体的叙事风格,越来越倾向于恐惧视角,它们塑造出来的恐惧情绪,本身反倒成了新的威胁。它可能会干扰我们的注意力,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我们怎么避免被恐惧干扰呢,作者在书里,只引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这是居里夫人说的原话:人生中没有什么可惧怕之事,只有应理解之事。现在,为了减少我们的恐惧,是时候多了解些事情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恐惧是一片黑暗,那么当我们点亮一束光,照进这片黑暗,看清其中的一切时,这片黑暗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本身既是对恐惧的解释,也是克服恐惧的方法。人生中没有什么可惧怕之事,只有应该解决的问题。当你专注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时,恐惧本身,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恐惧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代社会,文化变迁。我们总说,古时候的修心是如何修的,现代社会的人类又如何去理解修心?这条路应该如何去行走?如何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