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回四川老家,在乡下住了一周,感叹了良田被荒废,实在想不出以前的天府是什么繁荣景象。五一回妈妈家过节,也是一样的感叹。突然之间就发现,这原来不是个例,可能全国各地都有类似之处。
我小时候是在渔村长大的。博斯腾湖。知道的人都知道那是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现在博湖也算有名气吧,不知道怎么算级别的,现在挂的牌子是全国5A级景区。说是景区,其实相当简陋。盖一个几层小楼,修一些芦苇搭建的长廊,一些木制堤坝,一个人造的大锅,用来煮鱼,美称西海第一锅。还有一些承包出去的私人项目,水上乐园呀,各种烧烤等等。我们小时候是在湖边生活的,那时候就是个渔村,虽然没什么知名度,但是那时候湖里的鱼是真的好吃。吃湖里的鱼长大的鸡鸭鹅生的蛋也好吃,肉也好吃。附近的人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湖里打起来的鱼,拿去卖了,换回米面肉。往外走一些,有老乡种的大片的地。玉米,葵花,棉花,辣椒,西红柿。博湖除了淡水湖鱼好吃,它还盛产罐头西红柿和辣椒,那些辣椒也很有名。芦苇也很有名,它制成的苇板制品也很不错。但是那时候博湖真心的没有什么名气。那个时候好像全国都没有什么人大力宣传过旅游业,所以这也是它不出名的原因吧。
现在它有名气多了。我周围有很多朋友都去了,她们玩的也很开心。我很理解,因为新疆离海太远了,特别乌鲁木齐的人。她们来到博湖,看到那么大的一片水,高兴的不得了。她们也觉得那些烤鱼不错。
可只有我们这些从小在湖边长大的人,才会有那种失落感。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渔村已经不存在了。当地的渔民全部都被迁走了,渔场解散后,到退休年龄的人退休了,没到年龄的补贴了部分后全都自主择业去了。周围的鱼池荒了,良田也荒了。野草和芦苇疯长,旅游公司在路边种上树,其余大片大片的地,就那样荒废了。
可怕的并不是一个渔村这样。这两年回去一看,从博湖县城到湖边原本十几公里有几个乡,原本都是种植业为主,但是现在回去,你会看到基本全都变成了各种农家乐,饭庄。沿途的很多地,都荒废了。
我们的人民已经不在从土地里获得需要的东西了。是我们的种植能力太强,已经过剩了么?
服务行业撑起了一个县城绝大多数的GDP。或者说,如果服务行业撑起了一个国家绝大多数的GDP,这个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呢?
于我而言,城市的发展建设,让我再也无法找到我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真的是很伤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