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学习日记2
[2025 年3 月30 日] [星期日]
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第二天,我有幸聆听了师大附中范楷老师和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王倩老师的精彩分享,两位老师的讲解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实操性,让我收获颇丰。
上午,范楷老师围绕中学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展开讲座。在当前教育功利化的大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落实全员育人理念迫在眉睫。范老师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已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何还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通过对比,我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由专业心理老师授课,面向全体学生,但课时有限,问题发现相对滞后。而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能依据班级实际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尽管班主任并非心理专业出身,却一直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对学生、班级、家庭以及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都意义重大。但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需明确自身定位,牢记“班主任不是医生,而是班级心理生态的园丁”,遵循“发现异常→记录行为(时间/频率/细节)→私下关怀→同步科任教师→评估转介需求”的行动链开展工作。在确定班会主题时,可从日常观察、学科教学延伸、热点问题切入。范老师还通过案例讲解,为我们提供了结构设计的避坑指南与优化方案。他独创的德育金曲,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
下午,王倩老师带来“畅沟通,促管理,助成长——家校有效沟通的策略”讲座。王老师从了解家长诉求入手,以工作室对80、90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为切入点,指出这一代家长更注重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道德立身胜于出人头地。与他们沟通时,教师要秉持同理心,从研究和真诚出发,避免空话套话。
王老师详细讲解了家校沟通中常见的问题、沟通原则与注意事项,分享了沟通的语言艺术,包括建议用语和禁忌用语。在有效沟通策略方面,王老师提出倾听、共情、分析、指导、评价、跟踪六步法,并介绍了借助班本德育活动、班级公众平台、班级MV等新途径进行家校沟通。针对“问题学生”,王老师明确了界定标准,强调家长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班主任与问题家长交往中常见的八大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她分享的班主任育人案例,“教育不一定以育人的成功为标志,只要这个过程能成为孩子一段美好难忘的经历就是好的”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今天两位优秀班主任的分享,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