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适合各个层次的人。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经商之人,可以通过读书了解更多经商智慧;达官贵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更多的为官处世哲学;帝王将相,可以通过读书参悟更多的驭人之术。
康熙皇帝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八岁登基,每天除了处理政事之外,都要抽时间学习。他时常在五更时分就起床读书朗诵,还经常找人研讨琢磨,曾经劳累到痰中带血的地步。康熙皇帝地位如此之高,为何还如此努力地学习?从《庭训格言》可以了解到,康熙之所以如此努力学习,至少有三个理由。
努力读书的“第一个理由”:多学习,明辨是非,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一个领导人,如果懵懵懂懂,对自己管理的事务一窍不通,那将是一个灾难。因为领导人不懂,下属可能就会随意糊弄,马马虎虎。康熙在幼年就吃过这个亏。他小时候,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和,相互弹劾,几乎酿成死罪。但是,因为康熙皇帝也不懂测量日影的方法,难以判定谁对谁错。
于是,康熙有个深刻的感悟,那就是:
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庭训格言》
经过努力学习,康熙终于精通了推算历象之术。世人可能知道他精通此术,却未必知道他是受了“难辨是非”的苦。
古语有云:“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你需要用某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当你需要某些知识去判定是非时,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地无知。所以,领导者对所管理的领域一定要有所精通。
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如果不懂得销售之道,根本无法判定下属没完成任务是否属于正常;一个财务总监,如果不精通财务,也根本无法摸清报表内的数据是否合理;一个电脑技术部主任,如果不清楚最新的技术,迟早被下属糊弄。所以,多学习,增见识,明辨是非,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努力读书的“第二个理由”:多学习,提升修为,管理之路才越来越平坦。
我们经常对一些无理取闹的人会说:“没文化,没素质”。其实,说的就是对方不明事理。在日常生活中,不明事理,会有很多矛盾。在职场中,不明事理,会有很多沟通障碍。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他每天要面对审阅各种各样的奏章,要面对复杂的形势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底蕴去应对,那将是一场灾难。
康熙皇帝说:
“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庭训格言》
有文化的管理者,做事大多有理有据,让下属佩服;有底蕴的管理者,处理事情总是能够恰到好处,让下属能够接受;有知识的管理者,看问题总有独到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总之,读书有助于管理者提升修为,助力管理。因此,细心的人也会发现,但凡成功的企业家,不管他之前学历几何,总是有终生学习的精神。
努力读书的“第三个理由”:多学习,提升技能,处事能力才越来越强。
学习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说是“提升技能”。没错,技能提升是很多人学习的直接目的。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吃哪行饭,就学哪行的技能。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说:“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把工具搞锋利。”人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必然要在那方面下苦功,这是不变的真理。
康熙皇帝不但学习满族文化,还学习汉文化,不但学习中国文化,还学习西方的几何学。正因为他的博学,也让他能够拥有过人的本领。在他任内,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亲征葛尔丹,件件都是要大智慧的。康熙皇帝也总结道:
凡遇一事,经历多者,按则例而理之,则失者少。——《庭训格言》
多读书,多将书中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自然经验丰富,遇到事情就能够得心应手。不管是哪个行业,都需要持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处理瞬息万变的社会。
读书,要趁早,因为时光不可倒流。汉代刘向的《说苑》记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从小就开始读书,就像初升的太阳,淡定从容,前途无限;中年读书,就向正午的太阳,热辣辣,正是时候;晚年读书,也是非常有必要,因为学到老,活到老!康熙皇帝都能如饥似渴地学习,更何况我们平民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