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解读)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五脏都有井、荥、输、经、合五腧,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都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腧,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
“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
“中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大椎上两旁各有一穴,左右共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瞳子髎、浮白左右共有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
“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
“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
“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四穴。”神阙一穴,胸俞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信、跗阳左右共有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
“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治热病的五十九穴,都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的阳关左右共二穴。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以上的三百六十五穴,都是可以针刺的部位。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黄帝问:现在我已经清楚气穴的部位,也就是施行针刺的处所,还是想听听孙络与溪谷是否也和一岁相应呢?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
“以溢奇邪,”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难免会产生奇病,
“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卫,若邪客至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假如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
“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所以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用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今天学习了人体三百六十五穴。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