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频繁听到断舍离。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每个季度的家庭清扫和整理,把拿起又放下的”无用“之物扔掉。这么简单的道理勾不起我阅读的欲望。新年伊始,看到两三位书友都把《断·舍·离》列为2019年的年度推荐书目,我就直接从微信读书上开始看起来,这本书可真香。书中结构明显,说理清楚,很快就读完了,随机划下很多深得我心的金句。当我把这些金句导出来传送到印象笔记上,从头到尾耐心地一个一个地看下去,每一句话都想摘录分享。停,停。我这不停歇地摘录,可不正是违反了书中的原理,不断地累积而不做处理?
思想上的包袱,并不比物质上的包袱轻。虽然它不可见,它却无形中填满大脑的每一个小缝,最后压迫神经,直至无法呼吸和思考。好好整理,把书中的金句断舍离吧。
断舍离是什么?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务、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为什么要进行断舍离?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断舍离的角度是什么?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 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断舍离什么?
所有囤积或者塞在角落常年闲置的事物,比方说老旧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满橱柜的杯子或者收藏多年的邮票。
断舍离之后能够收获什么?
1. 轻松的心态:因为“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掉,会更痛苦。”
2. 活在当下: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不管年龄如何,不管健康与否,如何才能让”当下“的自己获得自在的人生,如何充实地过好”当下“?其实谁都能够做到的就是清理自己居所的废品杂物。我们的终活要从塞在壁橱里的忘却物·执念物的断舍离开始做起。
3. 对“短暂拥有的释怀”: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生命的本质: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
写在最后:当我读完这本书,动手把房间里囤积了两年的快递盒子以及快递泡沫纸扔掉,我好像真的闻到作者说的空气流通的气息。我最爱作者对清理的比喻,好比一个池子,不断地往里塞东西,就要疏通池子的另一边,过滤掉不需要的事物,池子才能够流通。流水不腐,空间和人的大脑,不断地输入新鲜的刺激,保留生活的趣味,不断地输出,去除不需要的信息和老旧的事物,让生命保留轻快感。如此一来,最后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做到:
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想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想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别忘了,知识通过行动转化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