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山月
朋友组了个局,喊我去吃饭。
除朋友之外,其他几位都是第一次见面,席间流程很标准:握手、递烟、寒暄,然后开始喝酒、吹牛逼、尿尿,再喝酒,继续吹牛逼,又尿尿……末了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结束。
朋友是个爱张罗的人,这样的饭局每个月至少六七次,参加饭局的人也都心照不宣:吃饭的目的就是希望借此扩大自己的人脉圈。
那天看了一下他的手机,里面用微信多开宝开了四个微信,所有好友加起来将近三千人,这导致他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要四五个小时,凌晨两三点还能看到他发朋友圈,内容大多是今天又和某某公司的某某某吃饭了,或者帮他朋友圈里的某个朋友转发的等等。
这样的生活过了两年多,朋友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但是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收入还那样,谈吐还那样,精神状态也还是那样。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不赞赏他,我也不干涉。
不是我清高,因为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那样一段时间,经常会因为和某某公司的老板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喝了杯酒而心花怒放,感觉自己终于从山杜鹃变成国牡丹了。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身边不乏这样的人,爱慕虚荣和急功近利是这种人的典型心理。花了大把时间去淘关系套近乎,末了,在他所谓的那堆好友眼里,他依旧是个十足的小屌丝,最大的用处就是拿来陪吃陪喝打发时间。反观,他也确实还是个小屌丝,只不过依旧每天沉浸在虚拟的人脉圈子里而已,看着霸气侧漏的通讯录而沾沾自喜。
好的“圈子”是人人都希望融入的,但是大多数人却忽略了一个关键而现实的问题:虽然圈子可以帮助你提高在社会竞争中的生存指数,但是圈子也是有着鲜明的标签和准入门槛的,切勿以为随随便便认识几个圈里的人就觉得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了,差的远了。要想成为圈里的人,必定是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大家都很现实,虽然表面很文明,其实隐藏的需求很直接很原始,就是我带你一起玩,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关系网人脉圈强不强,绝非看他手机里存了多少名头响亮的大咖,而是要看他的联系方式被多少人放到了手机里。
转来转去,问题就转到我们自己跟前了,如果你想加入一个圈子的话,不妨先问自己个问题:你是否够屌?即使你给自己的评估是yes, 也然并卵,为啥?因为事实很残酷,够屌的人是不会自己主动要求加入的,掉面子,而一定是优秀到被人关注,进而被人热烈邀请才进到圈子的。
所以,清醒清醒吧,一句话,每个圈子的入场券都明码标价,如果你的自我价值达不到要求,那就乖乖继续自我增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