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如何选题
——《写作,并非难事》读书笔记3
《写作,并非难事》读书笔记2的结尾写到——“行”有5重境界。细细思考后,感觉到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些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事正好对应着“行”的这些层次与境界:
1.自己觉得自己行——当然是指坚持不懈练笔的自己,不管以后能练笔到何种境界,反正现阶段我已经开始了。自己感觉自己比较行,应该可以写出一些好的文稿来。
2.有人说你行——练笔到一段时间后,周围的同事或者微信群里的好友感觉到你行,真心认同你写的文稿比较好。
3.说你行的人比你行——觉得你行的人,本身比你行,而且他自身确实很行。比如:在杂志上发表了很多篇文章的人,或者是杂志的编辑人员等。换一句话说,就是你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实现了从0—1的突破。
4.说谁行谁就行——比如,我的一位GD微信好友。他本身发表了很多篇文章,而且阅读了别人的文稿,当他感觉到能发表的时候。经过他稍加修改后,这篇文稿还就真的发表了。在我的理解中,他达到了说谁行,谁就行的地步,具备了杂志社编辑的审稿能力。
5.你说谁不行谁就不行。
注:我还不知道怎样来描述这个层次的人。应该绝对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今天,来谈一谈如何选题。教师每天面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教师个人的所思,所做,所得;课堂的成功,失败,困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选题。关键是教师个体选择从什么角度来切入选题。《写作,并非难事》给出了选题的一些重要原则:
一、 价值原则
文章选题不仅要“管用”、“有效”,还要表达“新颖”、“独特”。而且,这些“管用”、“有效”的方法不能仅仅在局部有价值,而且还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价值。让我联想到自己曾写过的一篇文稿《你是否“确定”,你是我的“唯一”》。该篇文稿的主要内容是谈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不能简单的认为拉不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三条边确定了,这个三角形也就确定了,这个三角形是“唯一”的,这个“唯一性”才是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这篇文稿投稿后,石落大海,毫无效果。后来,一个偶然机会,我遇到了上面谈到的GD微信好友。交谈中,我发了这篇文稿给他看,并且一再的强调,自己觉得写得还是蛮有新意的。朋友说到,他个人感觉这篇文稿在更大的范围内,毫无新意。因为,他曾在很多的杂志上看到过类似的文章。
二、 量力原则——不要选择过大,过深、过激的选题。一线教师应该小角度的切入,可以谈一谈某节课上某个孩子依众不同的思维;也可以谈一谈一节课后孩子们依然搞不清楚的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不明白呢?思索是否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方法上的不当或者是备课的时候,由于教师想当然的成人思维而导致的。比如,“一课一得”,“讨论吧”等栏目就特别适合一线教师写一些小角度、小切口研究的文章。
三、 时效原则
《写作,并非难事》这本书中写到——课改段时间里,“数学生活化”曾是写作的一个热点话题。如果到如今,依然写“数学生活化”这个话题的话,如果所写的内容与所表达的角度没有做到推陈出新,发人深思等,恐怕难以发表,原因就在于没有了该篇文稿的时效性。
读到这里,又想到了我的一篇石沉大海的文稿——《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理解》(该文主要是写利用现实购物情节来有效理解减法的性质)是否就是由于失去了时效性的原因呢?还有,在多次关于“如何写作”的讲座中听到:有的文稿,编辑一看题目就直接给淘汰了,是否就是让编辑感觉到失去了时效性的原因呢?因此,切记今后写作投稿一定要讲究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