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就是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知。孔子说:“就是了解别人。”樊迟似乎没懂。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曲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曲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去,看见子夏说:“刚才我看见老师,向他问知,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曲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曲的人正直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话含义深刻呀!舜拥有天下后,在众多的人中,推举出皋陶,不仁德的人就躲远了。汤拥有天下以后,在众多的人中,推举出伊尹,不仁德的人也躲远了。”
[解读]
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之于”两个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
乡:同“向”,过去。
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远:作动词用,远离,远去。
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儒家说“爱人”,说的就是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要对别人好,和别人处好关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善于观察、了解他人,知人善恶,识其贤愚,并能够知人善任,这知人识人用人,是大智慧,大本领,也是领导力的一项核心要素。
把贤能正直的人放在邪曲偏私的人之上,自然能够上行下效,风清气正,从善如流,如此一来,不仁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读后启示]
仁是一种境界,它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仁”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我们要学会关爱、尊重和包容,要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公正、诚信和慈悲之心。
儒家思想中,“智”是一种带有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培养智慧和见识,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将知识与道德相结合,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的明智和理性。
有智慧的人,善于洞察人性和人心,识别善恶好坏贤愚是非,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能够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