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翻脸不认人”,我们对别人,往往没什么认识判断,和他好的时候觉得他是世杰最美的天使,和他翻脸的时候恨不得把他说成十恶不赦的魔鬼。没有认识,只有自己的情绪好恶。突破自己的好恶,是德行的关键。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华杉详解
子张问老师,如何才能崇德、辨惑。《中庸》里有“尊德性而道问学”,跟这是一个意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德”,是行道而有得于心。“崇”,是尊崇、推崇,还有充满、增加的意思。张居正说,“崇”,就是日有增加的意思。这就准确了、形象了。滋长问崇德,不是问如何尊崇德,是问:如何让我的德,日有增加呢?
“惑”,是心有昏昧不明,心有所蔽。“辨惑”,就是辨其不明。用王阳的话说,就是随时能擦亮自己的良知。
孔子回答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主”“徙”“崇”,这三部曲,就是崇德的药方。
首先是“主忠信”。忠信在我心中,忠信就是我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善端美德,就没有地方生长。
然后是“徙义”。“徒”,是迁徙,迁徙什么?迁徒自己的心意,“闻义,徒己意以从之”。只要听到符合义理的事,发现自己之前认识不对,或做法不好,马上改变自己,跟着走!徙义, 又叫迁善,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见善而从。
张居正说:心中有忠信做主,根本坚固,无一毫虚伪。又能见善而从,见己之不善而改,则根本既固,善行又有所积累,本心之德,日进高明,这就是崇德。
反过来,如果内心有虚妄之心,则善端增长没有根基,对外也没有徙义迁善的勇气,则培养滋助都没有用,没办法崇德了。
这种心中没有忠信做主的状态、昏昧不明的惑的状态,主要是什么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一句话,把我们大多数人都打翻了。
爱他的时候,希望他好,活得好,过得好,幸福快乐。哪天不高兴了,恨他的时候呢,恨不得他死了我才高兴!你一会儿要他生,一会儿又要他死,这不就是惑吗?
我们能不能做到,对一个人的评价和态度,终身不变?因为他这个人,也没有变嘛?为什么你对他的评价态度,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你们俩好的时候,你说他是天使,不好的时候,又把他说得十恶不赦是个魔鬼。这样的故事,每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那么多男女情变,或合作伙伴翻脸,演变成全国轰动的撕咬大战,都是这个原因。
人情之偏,爱恶为甚,内无知人之明,外有毁誉之蔽,鲜有能至当而不易者。
人之不能辨惑,主要根源就是自己的好恶。对一个人本来挺好的,听到一句别人传来的话,马上就把他否定了。不能做到一个人,评价准确恰当,而且始终不改变。
如何做到不惑呢,首先我们对人类,对人性,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周围的所有人,都在这个范围里,都是人,既没有天使,也没有魔鬼。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把他当男神或仙女,拼命给他加分,你接纳TA,喜欢TA,看到TA的好,也看见TA的不好。当你们的关系结束的时候,不管是男女关系,还是合作伙伴关系,不要人前人后去说他坏话。
燕国将领乐毅说一句话:“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这就是德。不要翻脸不认人,要翻脸了还能认人。“崇德辨惑”,核心是突破自己的好恶,不以自己的好恶情绪为标准,真正做到“主忠信,徙义,崇德”。
当你翻脸不认人,相互开始撕咬的时候,双方恨不得告诉全世界,对方有多坏,但是呢,除了伤害自己,你们什么也改变不了。因为其他人的态度,也是受到他们的好恶情绪左右。你的朋友同意你,他的朋友同意他,有什么意见呢?
最后还有一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的一篇,《我行其野》,讲一个姑娘,被丈夫抛弃,走在回家路上的思绪。丈夫另结了新欢,“不是因为她家有钱,是你的心态变了吧。”别人没有变,只有你变了心,自己变了心,干吗说别人不好呢?
认识到这一点啊,还可以少跟人翻脸。说人坏话,就是把人往坏处推;说人好话,就是把人往好处拉。咱们不说人坏话;别人说我坏话呢,我也不计较。这就是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不受别人的话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