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家划分成一个流派似乎有些不合理,作家在不同的创造时期有不同的创造风格。如果一直流于一直创造风格,那就会让拘泥于形式,失去内容的深度。可以把作品划分成派系,苏童的一些先锋作品。因为在那个时期,受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作家们都在为文学寻找着一种出路。苏童说现代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鲁迅、沈从文和张爱玲。读苏童作品有种忧伤是缓缓涌上来的,最先读的是《黄雀记》。
小说《妻妾成群》描写出女人的悲剧,女人被绑在道德的枷锁上,在两性处于被支配地位。颂莲是一个没读完大学因为家庭变故,无奈嫁入有钱人家做小。在那深强大院里,女人们依附着一个男人。故事情节有点宫斗剧感觉,却不落入俗套。女人与女人之间,女人与男人之间的矛盾,女人们围绕一个男人勾心斗角。那口枯井象征着女人的命运,一个个姨太太们被投入命运之井。苏童把女性那种伤春悲秋忧伤描写很细致,枯叶,枯井,萧都是哀愁的象征。最终三姨太太也没有逃过命运,颂莲目睹三姨太太被投井,自己疯了。男主人又娶了一房姨太太,命运又开始周而复始。这所牢笼里反反复复的上演着悲剧。这篇小说里的人物会看到一点金锁的影子,也看到一点点子君的影子。
小说《三盏灯》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哀。苏童的小说中总不时看到一个大家公认的傻子,看着他干一些大家认为匪夷所思的事却又着异于常人的情感活动。因为战争村里人都逃了,傻子扁金却成为了目睹战争过程的唯一幸存者。三盏灯点燃时,为父亲找到家人的信号,也是一种归属的象征。最终灯灭人亡。目睹战争后的堆积如山的士兵的尸体。棺材,白布都预示着死亡。小说讽刺的是一个傻子体会到了战争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对于村长村民他们似乎更关系生存。战争对于底层人民来说本来就是事不关己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贫困,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缠绕着他们。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最基本的问题。战争是残忍的也是残酷的,而战争一开始最受伤也确确实实是底层的劳苦大众。在这个底层的穷苦人民中也看人性的温情,村长对扁金,扁金对村长,对船上的姑娘。小说最后也道出战争的本质。
读书就是读书本身,然后去思考并上升为自己的支援意识。一部小说的成功标准不应该给定那么多条件,它能让读者共鸣,给读者思考,并从中提取人生体验。为了一些东西而去读书,反而得不到想要的。
2020/5/6
对一个作家的评判确实不能拘泥于有限的标签。但也是为了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认知到这些事物,对很多东西做简化的处理。一个作家有创造生命力,他的作品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造风格,这些受生命经验和生命感受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作家的创造风格在某种内隐性的方面是有共同性的。有时甚至会创造类似的意象和意境。这可能来自于作者的某种不经意的创造习惯等。
苏童是一个类似学院派的作家,经过专门的文学理论训练。每次谈这些都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在此班门弄斧。也唯有不断阅读作品,不断理论学习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和理论水平。
2022/6/2